“纪念陕西辛亥革命百年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

辛亥革命网 2012-02-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华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10月22日,是西安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胜利整整100年的日子,为纪念陕西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陕西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海峡
 

  2011年10月22日,是西安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胜利整整100年的日子,为纪念陕西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探讨近代陕西社会发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历史学会、台湾极忠文教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纪念陕西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届孙文论坛”10月22日——23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会议中心举行。

  陕西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张伟,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广东省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原社科联主席、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张磊教授,陕西社科联主席、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以及会议代表10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校长房喻教授致欢迎辞。王家春副部长致贺词。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教授作了陕西辛亥革命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的专题演讲。台湾极忠文教基金会理事长李子弋先生作了致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事业活动的情况的发言。

  会议代表大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广东社科院、上海社科院、陕西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台湾学者来自台湾大学、中兴大学、东海大学、东吴大学、岭东科技大学、元智大学、铭传大学、佛光大学以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等。

  会议进行了四场大会学术报告和四场分组报告,通过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多方面的共识和丰硕成果,有力地推进了辛亥革命史、孙中山研究以及陕西近代史研究。

  一、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陕西是全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陕西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取得光复的省份,陕西还是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1911年12月1日,在主战场的武汉前线、南京前线,即南北实行了停火,军事斗争转为政治斗争。而陕西方面:东线2月18日停战,西线3月8日才签订了停战协定。陕西从1911年10月22日西安新军起义直到1912年3月8日西线停战,坚持武装斗争达5个月之久,是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战斗时间最长的省份。陕西辛亥革命在各省中独具特色,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到重视,在辛亥革命的研究中没有凸显出其应用的地位。与会学者对此讨论热烈,达成共识:陕西革命地位和影响虽然不能与武昌首义相比,但决不是一个普通的独立省份,其重要地位应该受到充分尊重。

  二、关于陕西军政府的研究

  陕西军政府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有6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充分肯定陕西军政府在光复陕西、巩固新政权中的作用,以及在民初恢复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主导作用。但关于军政府的人员组成,尤其是何种力量主导了军政府方面意见分歧。有学者认为哥老会掌握了军政府的大权,同盟会则在军政府中处于边缘地位。有学者认为,从表象上看似乎如此,但实际不尽然。会党掌握军政府大权是短暂的,掌握军政府实权的是同盟会、新军、会党的三位一体,起主导作用的是经过现代军事训练、具有现代视野的留学生出身的新型军人,都督张风翙留学生出身,新军高级军官,曾参加同盟会,是军政府的核心人物。

  三、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基础问题

  西安新军举义,首应武昌,陕西在顽固势力强大的西北地区率先光复,绝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革命党人的长期努力,另一方面是陕西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过去我们重视、彰显辛亥革命党人的努力,以后还应该继续这方面的努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陕西清末新政和清末陕西社会的发展及其一系列矛盾。这次会议我们有重大进展。会议论文有10余篇涉及陕西清末新政,诸如新式教育、新军编练、新的参政方式即咨议局的运作,复原了陕西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尤其是从来没有重视的新军编练和咨议局的成立与运作,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四、关于辛亥革命前后陕西社会的发展变化

  辛亥革命前后陕西社会的变化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社会各阶层民众素质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成败、民族社会视角下的陕西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陕西文化教育及其变迁、辛亥革命前后陕西的庙产兴学运动等为研究者的重点,这些不同侧面的研究,使我们对清末民初的陕西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此外,媒体及清廷对陕西革命的认识,陕西辛亥革命中外国人的研究,陕西辛亥革命学术史方面的研究等均有进展,均为过去的研究所忽视,陕西辛亥革命研究取得了广泛的学术成果。

  五、关于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上,这些年我们纠正了过去的一些极端,完全否定清政府的改革和改良,一味颂扬革命。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些学者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一味颂扬改革而否定革命。会议学者给予旗帜鲜明的回答,革命是“顺天地之纪”,是顺乎世界潮流的。大陆学者在孙中山研究方面也有许多突破,比如《归国与开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心路行迹释意》、《论孙中山与中华文化近代转型》,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建设》, 《孙中山民族认同思想演变的逻辑轨迹》、《孙中山、苏俄与外蒙古》、《孙中山宪政建设模式与现代反思》等文,均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台湾学者关于孙中山的研究,首先从多个学科,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等方面论述,而不是单单从历史学科。其次,密切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注重孙中山思想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价值。台湾学者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等多方面为大陆学者所借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