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发现孙中山文献”专题研讨会于沪上举
辛亥革命网 2013-03-18 00: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宋振喜 查看:
近日,一批与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历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现身沪上,这批文献出自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曾省三的后人,包括《黄兴上孙中山述革命计划书》、《中华革命党民国三年十七次会议纪要》和《孙中山手稿三十八件》。
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三件文献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上海大学历史系联手上海驰翰拍卖有限公司,在初步鉴定后认为其极具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后,于今日在上海大学历史系会议室举行“海外新发现孙中山文献”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上海驰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驰翰拍卖有限公司协办。
这次研讨会参与人员有上海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华师大历史系,中山学社,上海文史馆,上海市党史学会的有关专家和学者;革命后人黄兴曾外孙阚毅、李烈钧的孙子李季平也到研讨会现场;上海市文物局、南京市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等都派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众多业内专家发表了研究成果,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著名的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金冲及教授认为这批文献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第一,文物价值。它的文物价值非常高,据我多年来阅读孙中山手稿的经验,可以判断肯定是孙中山的亲笔手书。
第二,史料价值。其中中华革命党方面的资料特别珍贵。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孙中山在日本期间接触商量革命事宜的核心人物的名单,同时可以了解孙中山当时关注的问题和他的思想脉络。也可以从这些信函中了解到以往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事情,诸如孙中山和西北军阀的关系,以及他和陈炯明的关系。
第三,文本的贡献。它们丰富了现在学者对《孙中山全集》的编篡。其中的“跋”有二处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居正的“跋”涉及这批文献进入曾省三手中的途径和过程,这个可以有助了解这批文献的真实性。第二是胡汉民的“跋”中,提及黄兴提出处事要“慢慢细细”,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记载,有助我们研究黄兴的性格。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广东文史学会副会长林家有教授表示:这里孙文38件手稿很珍贵、最全的。这里反映出了当时形势很困难,下一步革命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筹款。你看上面批条很小的金额都是由他签字,可见当时情况困难之极。有些很小的官员都是亲自委任,像四川调查员、贵州革命军事委员长官等。用款也很详细,都是很小的数。研究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如果加这两个东西可以写很好的文章,所以这次把这个材料拿出来对我们丰富革命文献,了解中华革命党的艰苦性是有很大的帮助,意义也很重大。
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表示:(这批材料)过去台湾有些出版过的,孙中山手稿没看到过。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总部领导层的会议纪要也很好,可惜我这里资料不齐全不能一封封对照,但是应该说无论从这个笔迹,用的语言文字还有当时史实对照证明这个东西是非常可靠的,应该说是个很重大的发现。曾省三是湖北人,但他的事迹在湖北很少被人熟知,所以他的家属有很大的贡献。很多革命后人像黄芸苏是同盟会美国领导人,他的后人也保存了类似的东西。所以把这个一对照,是完全一致的。当时孙中山和黄云书的内容也是类似的,用语都是差不多的。孙中山的字是太多了,一对照就知道了,所以说这个是很重要的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