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益的学术讨论会
辛亥革命网 2010-07-25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82.04.07) 作者:于恩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次有益的学术讨论会——记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学者一起讨论辛亥革命。 ,一次有益的学术讨论会,
4月初,美国北部大湖区的严冬刚刚过去,密执安湖畔芝加哥城的树木已经新芽萌发,草坪也已经返青。在这季节转换的时候,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历史学家应美国亚洲问题研究协会邀请,前来参加该协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交流年会。台湾海峡两岸的学者,第一次共聚一堂探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件事引起与会各国学者的广泛兴趣,成为会内会外引人注目的盛事。
年会从4月1日到4日共开4天,1,600多名来自美国和亚洲国家的学者、专家分组讨论了上百个有关亚洲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专题。以《辛亥革命与民国的成立,七十年后的回顾》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被安排在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日程里,持续时间最长,参加的人数最多。
4月2日晚8点,位于市中心的帕尔默旅馆的大型会议厅里灯火辉煌,500个座位已无虚席,不少人坐在地毯上或站在过道旁,等待讨论会的开始。以著名史学家胡绳为首的6名从中国大陆来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和以台湾大学兼任教授秦孝仪为首的6名台湾省同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国6名其他学者,走上主席台,按姓氏英文字头顺序依次就座。
与会的学者们都知道,去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时候,在武汉、台北和东京举行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大陆的学者和台湾省的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坐在一起来讨论这场伟大的革命。如今,时过五个月,今天的主席台上却出现了这一情景,人们感到兴奋,掌声四起。
讨论会先由3位美国学者对胡绳、章开沅、张玉法、李云汉等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提出的9篇论文进行评价。然后,章开沅和张玉法就自己的论文进行答辩。台下的学者和其他听众对9篇论文或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最后由秦孝仪和胡绳做总结性发言。讨论会充满了学术气氛:平静而热烈。台下经常是鸦雀无声,仔细聆听中国学者们的论断;时而也鼓掌、喝采,对学者们的发言表示欣赏。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人们都注意到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认为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地位。他们高度赞扬和敬重孙中山先生和他创建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卓越领导作用和为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当然学者们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譬如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无阶级的“全民革命”等。章开沅和张玉法就这个问题的答辩在会上引起各国学者的很大反响。大家认为,学术上的这种分歧完全是正常的现象,它可以增进互相了解,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章开沅在发言结束时表示,如果作者本人同意,他主办的“辛亥革命史丛刊”可以全文刊载台湾省学者提出的一些论文。这番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使会场上的气氛达到高潮。
深夜11点钟,会议主席宣布讨论会结束。这时台上的学者们互相握手告别,台下的不少听众涌上台去,向学者们祝贺,祝贺他们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上取得的成果,祝贺他们为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创造了一个有益的开端。夜深了,但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不少人聚集在一起继续交谈着这次讨论会的感受。
许多与会学者认为,这次讨论会反映了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学者希望增加接触和交往的共同愿望,这是会议顺利与成功的基本因素。与此同时,会议组织者的良好的愿望和安排,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讨论会开始之前,从北京来的学者和从台湾来的学者碰巧乘坐同一架班机从旧金山飞往芝加哥。他们在飞机上已经开始见面相识。4月1日晚上,亚洲问题研究协会会长保罗·惠特利博士和秘书长罗兹·墨菲先生等人为中国学者举行晚宴。宴会上学者们互相交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术等方面的情况,增进了解,并互相祝酒,从而为讨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会议主人对讨论会圆满结束极为高兴。墨菲先生对记者说: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的学者能坐到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这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有益于所有各方。美国学者也从中分享了好处。作为讨论会的组织者,我们为此感到特别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