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革命事业的历史记录和丰碑——新版《孙中
辛亥革命网 2010-08-02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86.10.20) 作者:陈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隆重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十二卷本《孙中山全集》(正文十一卷)出版了。这是我国出版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新版《孙
在隆重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十二卷本《孙中山全集》(正文十一卷)出版了。这是我国出版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新版《孙中山全集》(以下称新版《全集》)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收文最多的孙中山著作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驱者,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仰的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先后出版的孙中山著作全集或别集有数十种之多。这些文集的内容繁简不同,都为研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史料。1956年孙中山诞生九十周年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的《孙中山选集》,收入孙中山的主要著作六十多万字,对研究孙中山起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选集》的内容只限于孙中山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言论,不可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孙中山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全貌和革命生涯的艰苦曲折。而对于这样一位毕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开创一代历史的伟大人物,不论从政治上和学术上来说,都应该出版他的全集。有鉴及此,从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就与有关学术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商议编辑出版一部内容比较完备的孙中山全集。由于“文革”的动乱,这个计划无法实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通力合作,集中力量,从事《孙中山全集》的编辑工作,并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社会科学的项目之一。
孙中山遗留下来的大量著作,不但是他领导革命事业的历史记录和丰碑,而且,作为孙中山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后来的人们可以从这份精神遗产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编好一部内容完备的孙中山全集,首先要尽可能地搜集、考订、整理孙中山的著作,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全面、准确、细致。新版《全集》的编者在这方面下了较大的工夫。经过几年的努力,除了采用现有各种孙中山文集已经刊布的论著外,还广泛深入地搜集到珍藏在国内外的中外文未刊原件,以及发表在罕见报刊上的重要著述。新版《全集》共收录孙中山的文章、专著、讲演、谈话、书信、电报、宣言、檄文、公文、命令、批示、序言、题词、诗词和译著等八千多篇,计五百多万字。收文之多超过以往各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集。四十年代重庆众志书局出版的黄季陆编《总理全集》,共收文一千五百多篇,约一百五十万字。七十年代台湾编订的《国父全集》,收录孙中山著作五千多篇,近四百万字。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部内容最为丰富的孙中山全集。而这次出版的《孙中山全集》比台湾版的《国父全集》所收孙中山著作又多出二千多篇,字数增加四分之一以上。
新版《全集》第一卷收入1890到1911年的著作近四百篇,比台湾版《国父全集》所收同期著作多一百余篇。本卷是了解和研究早期孙中山的重要文献。首卷第一篇是孙中山1890年所写的《致郑藻如书》,陈述了效法西方要振兴农桑、戒绝鸦片、发展教育的三项建议。这是现在所看到的孙中山最早阐述政见的一篇著作。该文写作的时间比各种孙中山文集所收最早的政论文《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要提早四年之久。同卷在《上李鸿章书》之前还收有孙中山执笔、郑观应修改过的《农功》一文。中国政府在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的失败,使孙中山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产生倾覆这个政府的思想因素。而从首卷所收前几篇的主要著述中,又说明了到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把国家兴盛的希望寄托到清朝某些官员能够实行兴利除弊、改良政治上面。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都有重大的影响。新版《全集》第一卷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反映了孙中山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从一个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转变成为一个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在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包括以“振兴中国,维持国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盟书》和《香港兴中会章程》等;有广州起义失败流亡英国时,在“伦敦蒙难”的有关书信、谈话和记述;还有中国同盟会盟书、联络暗号、总章和有关文章、讲话,揭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的誓词,以及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三民主义的要点;同时该卷也反映了从南方武装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清朝统治的内容。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新版《全集》第二卷收录了孙中山这一年的著作六百六十九篇。它是《总理全集》所收同年著作的五倍,比《国父全集》同年著作也多一百多篇。本卷增加的新资料中,有一批是得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收藏的原件,有的是从《崇明报》等罕见报刊上发现的。此卷所收著作记录了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行一系列新政策法令,以及他为谋求国内和平、实现南北统一、争取外交承认而把临时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前后的言论。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极力破坏辛亥革命成果,暗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全集》第三卷所收孙中山1913至1916年间的著作六百多篇。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阴谋,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拯救民主共和国而艰苦奋斗的记录。
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经过四年,以袁世凯之死而告结束;但帝制复辟的土壤并没有因袁世凯的失败而改变。继袁世凯而起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毁弃约法、解散国会的事件依然发生,并且发生了张勋复辟的丑剧。面对毁法复辟逆流,孙中山挺身而出,发动了历时七年之久的护法运动。孙中山1917年至1923年间约四千篇著述,分别编入《全集》第四至八卷。这个时期的著作约占全书篇数的一半,写下了他为维护被毁弃的临时约法,争取恢复被解散的国会,击败张勋复辟帝制,反对军阀割据,平定陈炯明武装叛变的斗争历程。这是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中斗争最曲折最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大量言论、著述、文件,保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开始新的历史转折。
1924年是孙中山思想和实践发展进程中最光辉的一年,也是他论著最多的年份。新版《全集》第九、十、十一卷共收孙中山1924年及临终前的著述二千五百篇,比台湾版《国父全集》同期著作增加一倍。这三卷连同前几卷有关著作,为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进一步总结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以及国共合作后在发展工农运动,创办黄埔军校,建设南方革命基地,平定商团叛乱,举行北伐战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谋求国内统一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提供了比过去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
新版《孙中山全集》不仅力求所收著作完备,而且在资料鉴别、版本选择、时间考订、文章注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当然,新版《全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孙中山致力于革命数十年,足迹遍及国内许多地方,而且长期奔走海外,交往的国内外人士众多,《全集》以外,收藏在国内外团体或个人手中和刊布于国内外报刊上的孙中山著作,无疑还有不少。目前已陆续有新的著作发现。编者现已着手广泛征集资料,准备出版《孙中山全集》补编,使该书更臻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