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彦华 查看: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书报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我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览工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