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新探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姜华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这场中,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新探,

        辛亥革命这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革命已经过去将近百年。数十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本来面目。有关晚清归国留学生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有不少学者已进行了论述,但是显得有点散乱,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留学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过程论和量变质变规律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分析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意义。在今天重提留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人出国留学已成为“百姓话题”。如何培养留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留学生为祖国建设贡献最大力量?这还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一、清末归国留学生群体形成的渊源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和周边各族及更遥远国家的交往从未间断过。这种交往既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人员往来,更多的则是政治需要。“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中外交往的壮举。虽然说由这种交流带来的学习是相互的,但是由于当时华夏文明的先进性使得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中华文明的外渐,是先进的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表现在人员的往来上是中国人出国宣抚四夷,赏赐各方。外国人则纷纷派人来华学习,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大量来华就是最好的例证。可是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落后了,在与外界的人员往来上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灾难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从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出发决定‘学西方、求自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派遣留学生出国习得西艺以求自强。

        (一)清末留学生出国前的状况

        在清政府官方派出留学生之前,民间出国留学早就出现。1 848年冬中国学生容闳、黄胜和黄宽随香港教会学校校长美籍博士塞缪尔·布朗留学美国。1872年8月1 1日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在1872 -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费留学由此开始。紧接着洋务派为了办理洋务的需要奏请派遣幼童去欧洲留学。与官派留学同时进行的个人自费留学从未间断过且数目不断增加。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统计,1989年77人,1899年143人,1900年159人,1901年266人,1902年727人…。至辛亥革命爆发前,虽然留学生的确切数目我们无法知道,但就日本一国而言,“1906年留日学生实数约为八千名左右。”可见这时的中国留学生已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是极为复杂的,由丁.社会地位、学识水平和个人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政治见解、社会活动和在近代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就出国方式上看这群留学生可分为以下几种:…自费生、贵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俭学生和教会留学生”。不管这些留学生在个体上有多大差异,他们却都有两个共同的最基本的特征:其一,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僵化保守、落后和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的封建帝国之下。在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内危机四伏,内外矛盾交加。其二,他们的思想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意识到没意识到之中,被禁锢在数千年的封建教条之内,几乎任何一点突破都不可能。在这种禁锢之下中国的诸多方面都落后于时代了。很多留学生在出国前已经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见识了人民的疾苦,立志要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清末留学生国外生活及思想状况

        由于不同的年龄和背景,清末留学生在归国前的海外生活可谓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却有许多共同的生活和感受。那就是完全不同于封建闭塞的中国的新环境,触及到的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和思想。这些留学生在外洋文化的冲击下很快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清政府分四批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长辫子挂在脑后不方便,有人偷偷剪掉了。美国学生在体育场上玩各种游戏他们更感兴趣,也脱了长袍一试身手。”这些留学生逐渐接受西方社会的生活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西方先进资产阶级思想和物质文明的冲击下,自身思想发生深刻变化,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法律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个时期官费留欧学生大都学习工科。自费留欧的大多学习文法科。“留欧学生出国时程度虽低,而毕业时成绩尚佳。” 1911年有12名中国留学生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得有学士学位当时国内报刊称之为“留英学生之荣耀。”从他们的成绩即可推断出他们留学期间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是特别努力的。事实也是如此:“留欧学生学习的刻苦是惊人的,他们几乎人人利用有限的时间日夜苦读,有的积劳成疾仍然抱病学习”。1888年学制造的学生梁炳年在法国留学期间放暑假后仍照例刻苦学习,以致‘中暑晕倒,医药无效,亡于法国。”清末留日学生不断吸收和学习当时日本的学问和思想。正如北一辉所说:“中国革命非来自太平洋外遥远之云间,其实,对岸之岛国——日本,其思想乃最重要之原因”。可以说当时绝大多数留学生由丁.置身T-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环境下自身素质和思想都得到提高。这种提高是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正计划着用自己的海外学习来改造这个没落的清王朝,甚至推翻它建立一个与西方一样的现代国家。  

         二、清末归国留学生与中国革命的积累

         从1847年1月14日容闳等踏上去美的航船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海外留学生一直在不停地为推动中国革命条件的向前发展和成熟贡献着力量。

         (一)革命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强化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起义成功,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革命力量是一层层积累最终发展成燎原之势。其中海外归国人员起了重要作用,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历史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着,从中央来看清王朝政府在侵略者面前逐步变得更加腐朽反动,封建保守势力企图以各种手段维护原有的特权和延续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民众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正在逐步觉醒,力量在不断增强,新的社会阶层诞生。爱国民众尝试以各种方式拯救这个没落的中华帝国。

        清政府内部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表现出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争斗。这种争斗严重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力,使维新变革力量在清政府肌体的内部生长。此阶段中国历史是充满复杂矛盾的历史,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其中的主要矛盾。正是海外留学生的回国和活动加剧了各种矛盾的冲突,促使人民意识的觉醒,迫使清政府改革并最终推翻它。以容闳为例他留美归国后根据自己认识到的留学的重要性,积极促使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清政府“于1 872年夏末派第一批学生30人去美,中国政府派遣留学以此为始。而政府之所以有此举则完全容闳一人之力’。被派往美国的留学幼童虽然未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即回国,但是他们归国后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留美幼童之一的詹天佑就独立自主的设计了高难度的京张铁路。“数十年后,这批留学生大都成为政界,军界和商业界的重要人物。”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留欧和留日归国的学生中。这些留学生不但以实际行动建设和保卫着祖国,还以自身的模范效应启迪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沉睡的人民一点点向革命靠拢。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人对世界、对清政府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先进中国人的思想进一步的解放和寻求救国道路的进一步探索。“甲午战争给中国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民在惊恐、耻辱和悲愤中觉醒”。战后大批国人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前为寻求救国之策而留学国外。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人民更加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此后的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更多的人坚定了非革命不能救中国的信念,在其后的拒法、拒俄和拒美运动中革命的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拒美运动‘不仅有知识分子并且有许多民族工商业者,还有下层的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几乎触动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时的爱国运动已具备了全民的性质,革命的条件正逐步走向成熟。

        (二)清末归国留学生力图变革清王朝的奋斗历程

        在清末历史上海外回国学生并不是一下子就看清了清政府的本来面目,也不是一下子就要以革命推翻清王朝,而是在自己认识限制下改造清王朝,挽救旧中国。

  1  归国发展经济

        海归派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见识了琳琅满目的物质产品和高度发展的经济,再对比国内的贫穷和落后他们中有许多人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有的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为此他们回国后创办实业、兴办产业,想通过这种方法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1902年春天,爱国志士禹之谟留学日本后回到湖南,在湘潭创办了一个毛巾织造厂。后将该厂迁到长沙扩大规模,经常向职工们灌输爱国思想”。他们梦想实现实业救国的美好途径。

    2   促成自然科学发展和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前的留学生出国大致分为这样三个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欧美,20世纪初的留日热,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洋务留学归国生的贡献主要在科学技术方面’。比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煤矿工程师、海军专家刘步蟾,造船专家魏瀚等。而留美学生主要从事科学救国,他们以自己的学识推进着祖国科技的发展,开阔人们的眼界,解放固步尘封的思想。与前两者不同的是20世纪初年的留日归国生则侧重于政治斗争和宣传。他们以各种形式介绍资产阶级民主学说,宣传革命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初年中国人思想的解放主要是留学生推动的”。

    3  以身为范,促成人民觉醒与新思想的传播

        海外归国留学生以自身为范,演示着西方的文明,影响着周围的人民大众。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传播着民权思想。尽管清政府严厉禁止,归国学生们仍然是剪掉辫子换上洋装。“留学生回国后易装如故,而国内不少翩翩少年也模仿留学生以为时髦”。更可贵的是剪辫易服的先驱者们除了和清统治者抗争外,还同下层社会的传统习惯势力作斗争,帮助人们破除封建教条。就‘隐形媒介”而言,海外归国留学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社会价值的示范和社会心理的引导。由于留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言行足以领导众生,表率群伦。即使有的留学生非有意宣扬和传播西俗,但他们自身西化了的行为和声威符号,常常成为国人羡慕和效仿的对象。“西洋物质文明输入中国始于明末清初,而西洋思想文明传入中国却迟至甲午战争以后”。在新思想的传入上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严复。他于1896年译《天演论》。1 899年译《群己权界论》,1903年译《社会通论》,1906年译《法意》,接二连三地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术著作介绍给中国人。这些思想一经介绍即在中国思想界掀起巨大波澜。

        三、留学生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中国历史发展到1900-1911年间的时候,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已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社会危机发展到所能承受的顶点,革命的风暴已具一触即发之势,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出现这样大好的革命形势,除了原有的矛盾积累和数次的革命积累外,最主要的是海外归国人员的功劳。正是这群紧握时代脉搏的归国留学生将中国社会变革引向深入,最终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留学生回国后的革命活动

        留学生因出身、教育、地位和背景等因素的差别,归国后被纳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管归国留学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中都会‘显形’的或‘隐形’’的创造着革命的条件,实践着变革的活动。

    1  清末归国留学生中的两个群体

        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我们可将清末归国留学生划分成两个大的类别,即官方群体和民间群体。所谓官方群体指的是留学归国后在清政府内部任职的,而民间群体则不在清政府机构内部任职。推动革命发展的主要是民间群体,但是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政府的日趋腐朽官方群体也不断向革命的一方靠拢。据统计自“1905 -19 11年间,考试中试的留学生总计在1400人以上,’。这些人中有的后来仕途飞黄腾达,如颜惠庆、曹汝霖等。但是留学生入士在茫茫的晚清宦海中毕竟是少数。虽然中国传统官僚集团因时势所迫不得不赋予他们一些管理国家的重要职务,但最终对这批新进之士投以怀疑、嫉妒和不屑的眼光。也从未减少对他们的敌意、排斥和不信任。因此入仕后的留学生在摇摇欲坠的晚清官场中倍感孤立和失望。最终导致他们与晚清政权的疏离,慢慢向革命靠拢。有人研究称“辛亥革命如果没有唐绍仪、伍廷芳的协助,则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难免功亏一篑”。

    2   清末归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方式及影响

        清末海外归国的留学革命分子从事革命的活动是积极而又热情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革命推向前进。主要的方式有:做讲演。出版翻译报刊书籍,创办学堂,组建革命组织,从事文艺宣传和参加直接的革命行动。通过这些活动海归派宣传了革命思想,建立了革命领导机构,促使了民众的觉醒,最终成功地发动了辛亥革命。    (1)做讲演    讲演是最直接、最简便易行的革命宣传方式,讲演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声情并貌地来感染和影响听众。从而达到宣传革命思想,开启民智,鼓励听众为革命而奋斗的目的。因此,海外归国人员在从事革命宣传和斗争时大都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有的是向千万听众激情地喊出革命的道理;有的是向身边数人娓娓到来革命的真谛。1902年从日本毕业归国的吴禄贞返回湖北后“发表演说,讲解形势,倡导爱国思想。”留日学生蓝天蔚在学生军成立会上发表演说:“同志诸君,我们仗大义,发公愤,小术于亡国之祸,要以我们至贵至尊的躯体捐身沙场,以拒强虐,以争国权!”他们那慷慨激昂的发言。极为有力地鼓舞了全军士气。“1903年冬天因帝俄侵占我国东三省,全国兴起拒俄运动。南京学生在两江师范学堂内的北极阁集会,赵声登台演说,阐述反清救国的道理,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与会学生大受感动。”

    (2)翻译出版报刊书籍

        海外归国的革命派宣传发动革命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翻译出版报刊书籍。在通过翻译西学著作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方面走在最前头影响最大的是严复。前面已经提及他所翻译的多种书籍。1906年他又译《法意》不停地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介绍到中国。1902年清冀冀从日本回上海后在上海创设作新社,专门译著新学书籍和贩卖科学仪器。“出版了《各国宪法大纲》,《国家学》,《万国历史》和《法学通论》等书”。此外,大量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西方思想名著充斥国内知识界的“市场”。“1 896年至191 1年间,日文中译本总计有988种,每年平均达66种’。除了翻译西书之外,海外留学归来的革命派还自己著书立说,鼓吹革命反清。杰出的爱国宣传家陈天华用激昂的爱国热情创作《猛回头》、《警世钟》两本革命小册子,被誉为‘革命的文豪”。在《警世钟》中他假托别人的口气说道:“你看德国占了胶州海口。俄国、英国、法国也就照德国的样儿各占了一个海口,丁_今俄国占了东三省,请问中国有几块与东三省一样宽的地方?”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无数爱国者奋起救亡图存的急迫心情。章太炎写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文章中他公开鼓吹革命,他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持他事以开之,而但持革命以开之"。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要数邹容所创的《革命军》。该书1903年5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邹容在书中不仅倡导民族主义而且鲜明系统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我们除了翻译和著述外,归国留学生还大量出版报刊杂志。这一时期他们出版的报刊数量繁多,究竟有多少种确切数目已很难得知。我们从中摘取一些略述便可见一斑。在女子报刊方面,1902年陈颉芬在上海创办《女报》,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报纸的内容广泛的反映了革命风暴前后的各种思潮。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是直接为辛亥革命服务的宣传工具’『驯。1910年10月宋教仁等在上海创刊《民主报》,1908年陈其美在上海筹备出版《中国公报》和《民声丛刊》。秦力山创刊《大陆》,刘师培办《国粹学报》。众多报刊的发行以其轻便的方式把反清民主革命的思想向群众普及。

    (3)创办学堂、担任学堂教员和组建革命组织

        海外归国学生在这些革命活动中做出了极大努力。从日本回国后,赵声在家乡办小学堂、书报社和体育会,积极宣传反清革命。1906年初,秋瑾回国后和易本羲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徐锡麟回国后在家乡创办了一所热诚小学校,后又在绍兴倡办了一个体育会。1905年9月他创办的大通师范学校正式开学,这所学校既是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也是光复会秘密联络之地。1904年初陶成章自日本归国。抵上海后,参加了中国教育会的活动。随后和魏兰到浙江筹组秘密革命团体。1904年黄兴等在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这时禹之谟出资创办了惟一学堂和爱国学社,还于1903年在上海创立光复会。近代教育的新式师资力量主要来自留学生。我们从当时全国专门学堂,各种实业学堂和优级师范的教员的资格统计中发现:“1907年上述三类学堂的教员中,留学出身者280人占教员总数的17.5%,到1909年留学出身者增至757人,占教员总数的26.1%”。上述统计只限于中等以上学堂,实际上当时中等以下学堂的主持人和教员中,留学出身的亦占有相当的比例。

    (4)用文艺宣传革命

        海归的革命者们为了积极有效地进行革命斗争,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戏剧文艺也被派上了革命的用场,成为鼓吹革命的重要工具。在这方面留日学生颇有创新。他们编著小说、诗歌、弹词和戏曲,影射和抨击清政府,唤起人民的革命豪情,像《狮子吼》、《六月霜)》、《精卫石》等,在激发人们反清革命中起过很大作用。留日青年创办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极力鼓吹“革命排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剧种——话剧,这时被留日学生介绍到中国。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话剧社团春柳社,先后演出了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此后,春柳社的一些成员赶回上海,排练中外一些生动活泼的小话剧,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春柳社在东京演出Ⅸ黑奴吁天录》后,影响及于国内。不久,王钟声在上海组织了春阳社,也演出了该剧。继续该剧之后,王钟声还先后演出了《秋瑾》、《官场现形记》等宣传革命揭露官场腐败的话剧。受革命潮流的影响任天知组织了话剧团进化团,这个剧团除在上海演出外还在南京、芜湖、汉口、宁波等地演出,所演剧目多半是反映当时的政治问题,用以宣传革命宣传爱国思想。

    (5)开展直接的革命武装行动

        归国留学生们直接武装自己并组织起来向革命的对象发动武装攻击,这是归国留学生所采用的最具现实影响力、最能震慑敌人的革命方式。不论早期的革命还是成熟时期的革命,直接的武装斗争都是少不了的。“陈其美利用上海帮会组织——青帮进行了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联络好江南制造局的守军后就率领由商团,青帮和艺人潘月僬等人组成的队伍向制造局发动进攻。”1907年5月和6月间,秋瑾认为时机成熟和馀锡麟约定在浙江和安徽两地同时起义,后徐锡麟发动的安庆起义失败自己被杀害。1906年派遣的留日海军学生,几乎全部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们大多回国。一部分海军留学生进入湖北军政府任职直接参加武装斗争;还有一部分赴长江及闽、粤地区策动海军起义,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功勋。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到1908年的五次起义和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下的两广、云南边境的六次起义无一不是由同盟会中国留日学生担任骨下发动的。1911年广州事件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即有八人是在学的留日学生。现将这八名烈士的详细情况说明如下:[ 331    人  名    年  龄——学    籍        喻培伦    26    日本千叶医学学生

    林文      25  日本大学学生

    方声洞    26    日本千叶医学学生

    林觉民    25    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石德宽    26    日本警警监校学生

    林尹民    25    日本陆军士官毕业

    陈与宽    24    日本早稻田学生

    陈可钧    24    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即同年10月30日,在云南起义的领导干部四十人之中,考其学历留学生竟达三十一名之多。许多海归的革命分子为了祖国的强大和复兴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综观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用孙中山的话说,对革命贡献最大的是华侨和留学生,正是这群海外归国学生将中国的革命和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他们以实际行动互相团结,启迪民众,领导革命,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有他们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破除传统,敢于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高贵品格。这对今天的留学生更是一种深刻的激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