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辛亥革命中的偶然与必然”(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薛世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6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社科联与孙中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珠江论坛”之“辛亥革命中的偶然与必然”主题论坛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辛亥革命到底有没有胜利?

  辛亥革命到底有没有胜利?我认为既胜利了也失败了。说胜利是因为:第一,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这是极重要的政治变革,是世界性的变化。第二,意识形态有了一次启蒙和解放,用民主主义启专制主义之蒙。辛亥革命之后,人们认为可以不要皇帝,通过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风波》,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在农村和小城镇的影响。第三,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割除了很多陋习,废除跪拜等。第四,为后来的进步斗争开拓了道路,打开了进步的闸门。

  虽然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划时代的,共和思想由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进入了近代,但是我认为,辛亥革命在根本意义上并未成功,因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人民无权和贫困的状态。

  辛亥革命打开了时代进步的闸门

  周兴樑(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兴樑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作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奠基石的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颂扬。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结束了中国民主革命长达半个世纪的准备阶段,并以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姿态开创了推倒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民国的新时代,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的顶峰。第二是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闸门,推动了新民主革命的勃兴和发展,以及整个历史的前进。第三是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一直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借鉴和思想材料,为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也是深刻的启蒙运动

  黄明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震撼中外的政治运动,而且是一次深刻的启蒙运动,它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起着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在辛亥革命之后,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与捍卫的进程中,中国同时发生了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变化,中国渐渐步出“中世纪”,而走向现代文明。不仅有经济上的实业建设、农业近代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和设立学校等,在民俗方面,如陋习的涤荡、旧礼仪渐被新礼仪所代替、新服饰逐渐风靡等方面,也格外突出。比如说剪辫,裹足等陋习被废除,禁鸦片、禁止买卖人口,改变了社会风气。废除了跪拜礼。服饰上,男士穿西装、女士穿旗袍渐成时尚。

  社会风俗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是辛亥革命深维度的、长远的历史意义所在,即在于把传统的中国社会推向现代文明。

  孙中山革命活动发轫于广州

  李穗梅(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

李穗梅

  孙中山一生奔波世界各地,但我们考察其早年的学习、成长,青年的武装起义,晚年的征战和建设,几乎都不能忽视广州。以辛亥革命为界,在此之前,孙中山视广州为革命的策源地,武装起义的酝酿和发生,主要以此地为重心。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尤其在1917年之后,孙中山主要视广州为建设之根据地。

  孙中山从1917年至其去世,先后在广州三度建立政权,这也是他一生革命事业中,仅有的一个掌握一定力量、实践其三民主义理想的时期。广州,这个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的发轫之处,也成了他的最后经营之所。孙中山任职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期间,筹组了广州市政公所,负责广州市政建设,而这是中国近代市政制度的开始。《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建设广州的思想遗产。

  孙中山在广州革命活动的旧址和遗迹至今仍保留了40多处,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比如,南华医学堂旧址、东西药局遗址、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黄花岗起义烈士墓、广东咨议局旧址等。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顾涧清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婉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