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概况(2)
辛亥革命网 2010-07-20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61.06.18) 作者:何炳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爆发 ,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概况,
几年来,还刊行了一批有价值的回忆录。1957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辑了《辛亥首义回忆录》,共三辑,撰写的人都是亲身经历这次革命的人。此外,章裕昆的《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1954年)、何香凝的《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1957年)、周善培的《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1957 年)、杨玉如的《辛亥革命先著记》(1958年)、张国淦的《辛亥革命史料》(1958年)、蔡寄鸥的《鄂州血史》(1958年)、刘厚生的《张謇传记》(1958年)等,这些书的作者也都是这次革命的直接参加或目击者,他们从各个角度搜辑和纪录了很多材料和情况。
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有: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小说)、夏衍的《秋瑾传》(电影文学剧本)、吴素秋的《秋瑾》(戏剧)等。
此外,不少书刊和报纸,例如《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阿英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张静庐辑注)、《近代史资料》、《文史资料选辑》、《山东近代史资料》、《湖南历史资料》、《广东历史资料》以及《光明日报》的《史学》等,也辑录和刊载了一些回忆录和新发现的未刊稿本、抄本和有关资料。
一些争论的问题
几年来,史学界对于这次革命的一些重要问题,也已经展开了初步的讨论。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封建主义和广大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有人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还有人认为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目前,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展开了讨论。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结束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主,逐渐转化为人民大众与业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另一种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革命斗争的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逐渐转化为人民大众与国内封建统治之间的阶级矛盾为主。
此外,对于光复会的性质,对于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和形成立宪派的阶级基础等,也有不同的意见。在人物评价方面,对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对于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历史作用等,也有不同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