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为何没葬在广州?
辛亥革命网 2016-05-10 09:1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曾卫康 查看:
“孙中山到哪都喜欢买地图,哪里建铁路,哪里建港口……可惜,他始终没有真正掌握全国性政权。”昨日上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讲堂系列活动在省文史馆正式启动,著名历史学家张磊作了题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主旨演讲,向大家揭示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孙中山故事。来自广东省、广州市文史馆、各民主党派、社科院、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社科联、方志办、档案馆、图书馆等系统和孙中山基金会、广东文史学会、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近百人参加了活动。据悉,大讲堂活动从5月~9月,每月上旬安排一场,请研究孙中山先生的资深学者张磊、邱捷、周兴樑、林家有等主讲,最后将召开一次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孙中山到哪里都喜欢买地图
心有建设蓝图却没机会实施
张磊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先驱,“我们不能忽略孙中山作为近代化先驱的建设性。中山先生不仅是革命者,还是建设者,尽管他对中国建设设想许多还停留在蓝图规划中。孙中山先生到哪都喜欢买地图,他喜欢在地图上比划着,这里建港口,那里建铁路,描绘着建设伟大中国的蓝图。”
“为何孙中山先生只有建设中国的蓝图?”张磊说,因为孙中山先生始终没有真正掌握全国性的政权。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总统府(清朝两江总督署)举行。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倘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宣布赞成共和体制,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且推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溥仪逊位,清朝正式终结,孙文于是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出袁世凯为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文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张磊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大部分时间都是革命时间。“建设中国的美好蓝图,只是计划,没有机会实施。”
广州是孙中山革命的重要大本营
其子孙科在广州效法西方建都市
张磊说,孙中山儿子孙科是广州第一任市长,“中山先生许多次革命轨迹都离不开广州,比如护法运动、北伐等,广州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重要大本营。他真正参与建设的是广州”。据有关资料记载,孙中山儿子孙科任第一任广州市长,曾经拆城门修马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效法西方一个新型的城区逐渐显现。
20世纪2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拆城运动,广州、上海、武汉、长沙、梧州等城市纷纷将城墙拆除。拆城墙被奉为开新式城市建设的第一枪,是中国现代城建的发轫。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孙科认为,只要中国各省各市,仿行西方办法,则建设新式都市,指日可待。
广州可算是最早拆除城墙的城市之一。当时广州的马路过于狭窄,行人拥挤,旧城墙不拆除,新的街道无法兴建。孙科上任后,批准了工务局长程天固起草的《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内容包括城市面积、界线规划、人口增殖规划、道路系统、林荫道和公园地点之规划、市郊公路规划、路面设计和铁路车站规划、公用事业地点的选择、飞机场及学校设置地点、港口规划以及市内分区和排水渠规划等10项。据此规划逐步实施。当时最主要的是拆城墙、填壕沟、迁民居、筑道路。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孙科的第一任市长期内,拆除了6英里半的城墙、填平了1300米的旧运河、拆除了3000多间房屋,而在旧城墙基上建起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铺了16英里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拓宽了8~15英尺(包括人行道)。
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中山先生想和共和同在
现场有读者问,广州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大本营,也是国民政府发家的地方,且还是国民政府控制势力范围。为何中山先生不葬在广州?张磊说,“这是因为中山先生想跟共和同在,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他因此选择葬在南京,而非广州,也非老家中山。”
据记载,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平(北京)逝世。孙中山生命垂危时,宋庆龄、孙科及汪精卫、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议他的后事。当汪精卫说出要将孙中山死后葬在北京景山时,已昏睡过去的孙中山,此时突然醒来说:“不对,不对,我要葬在紫金山(南京)。”
而在广州,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了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此处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中山纪念堂终于1931年10月落成,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烘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