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遗址 > 现存 >

黄兴拜将台:缘起“阳夏之战” 革命军喜迎“黄(2)

  “黄兴领导的阳夏保卫战,极大牵制了清军反扑革命军的主力,为各省独立、脱离清廷统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叶先培说,在革命军与清军奋战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湖南、陕西、江西、四川等省先后独立,关内18省只剩4省效忠清廷。

  经历:

  历经4次重建

  1955年确定现有风格

  “最初的拜将台,只是临时搭建。”叶先培介绍,如今屹立在首义广场的拜将台,已历经4次重建。

  1928年,有关部门正式建亭立碑,在旧址上修八角形木亭,竖石碑,以作永久纪念。“整个碑体是西式的”,叶先培猜测,辛亥将领们大多有留洋经历,石碑的建造,大概仿照了华盛顿纪念碑一类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前夕,亭毁碑损。1948年,武汉辛亥革命同志会人士对碑体进行了修复。

位于武昌红楼前的黄兴拜将台纪念碑记者彭年 摄

  1955年,在当时政协的提议下,武昌区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一高大红色水磨石纪念碑,并复原其上所有镌刻。碑座高2.7米,麻石构筑,呈八角形,四周环有铁链。修复之后,实际建筑的主体部分不再像“台”,而更像“碑”。但考虑到历史原因,“黄兴拜将台”的叫法沿用下来;碑正面也刻上“拜将台”三个大字,其下为“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两行小字,背面为“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立”款识等。1956年11月,拜将台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首义广场改造。武汉市政府修缮原来的红色水磨石纪念碑,将底座改为石台,并搬迁到广场中轴线上。

  现状:

  设计者难寻

  拜将台快被淡忘

  记者询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发现拜将台几次重建的设计者并未留下姓名。试图联系参与首义广场改造的湖北美术馆学院相关人士,也没有得到线索。

  如今,首义广场几经改扩建,已成为辛亥首义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市民休闲胜地。但市民和游客,很少在拜将台前驻足。

  叶先培告诉记者,2007年搬迁之前,拜将台靠近阅马场小学门口,学生们进进出出都能看到。辛亥纪念日,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献花圈,讲黄兴闹革命的故事。上世纪80—90年代,红楼里还曾陈列黄兴专馆。现在,拜将台所在的首义广场一侧,主要是绿化广场,“周围的树都比拜将台高”,拜将台不再是人们视线中心。

  “一些‘老武汉’,从小就与这些历史遗迹为邻,内心有一种崇敬感”,叶先培说,80年代武汉的老明信片中,常出现拜将台的照片,但现在,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