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赖宁精神,历久弥新(5)
时间: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易鑫
未成年人应见义“智”为 2003年,北京市第122中学的3名初中生在寒冬中救了一名落水儿童。但在宣传此事的时候,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中小学生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不提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舍己救人”。这样的问题让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犯了难:一方面要提倡见义勇为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孩子自我保护,老师们都觉得处理这两者关系的时候,尺度不好把握。 实际上,在争论该不该宣传赖宁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当时的大讨论有几个层面,第一是该不该取掉赖宁的画像,也就是取掉赖宁画像是不是意味着放弃见义勇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大家是有共识的,就是不能放弃见义勇为。后来讨论的重点主要在第二个层面,就是如何处理宣传见义勇为和自我保护之间的矛盾。”孙云晓说,“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赞成引导未成年人力所能及见义‘智’为的主张。” “怎样见义‘智’为?”檀传宝认为,这是德育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发现火灾或其他灾难时,未成年人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报警,这就是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见义“智”为。 厦门一中德育处主任欧阳玲曾经参加了2005年厦门电视台发起的关于如何看待取掉赖宁画像的讨论,她始终坚持的观点是:“在实施见义勇为过程中,我们要求智斗,要敢于更要善于,要有勇,也要有谋。”这实际上表明了大部分德育教师的观点:要为未成年人弘扬正气之风,但也要教会他们学会先保护自己。 2008年3月13日,赖宁牺牲20周年。孙云晓接到了来自石棉县委宣传部的邀请,希望他为纪念赖宁20周年写一篇文章。孙云晓思索再三,慎重提笔:“面对赖宁的事迹有一个特别需要认清的问题,即他是在救火中牺牲的,我们深感痛惜但绝不提倡,也就是说,学习赖宁绝非学习救火而是学习他的高素质和高追求。”文章不到千字,取题《学习赖宁绝非是倡导孩子救火》。 赖宁精神不只是救火 对于舆论的焦点后来落到了“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这个问题上,孙云晓并不是特别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在赖宁牺牲3年后颁布的,这才使这个问题成为值得争论的问题,并由此引发对学习赖宁活动的质疑。”孙云晓说,“毕竟在赖宁之前,都是刘文学、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式的宣传,在那时候的人看来,为祖国、集体的利益而献出个人的生命根本不需要讨论。这样看来,争论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这样的争论甚至让孙云晓感到欣慰,因为在赖宁的家乡石棉县,因为宣传得当,中小学生大多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再没有一起少年儿童因为上山救火而牺牲的事例。 在班华教授看来,关于赖宁精神的讨论则是必要的、必然的。他说:“当时的讨论实际上存在着‘要不要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有联系的,明确‘赖宁精神’是什么,对认识三个问题很有好处。我认为勇敢地去‘救火’是赖宁精神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赖宁精神的全部。我们不倡导少年儿童救火,但不等于不倡导学赖宁精神。我们应该全面理解赖宁精神,从许多感人的事实中,理解赖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提到赖宁精神的宣传,这让孙云晓略感遗憾,因为赖宁救火牺牲的事实,也因为那场讨论,赖宁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被避重就轻,他起初想让所有未成年人认识的那个有着高素质、高追求的赖宁,如今已经不知道被推到了哪个角落。 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那一代人心里,赖宁是无法被忘却的,他和这代人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 在网上的“同怀纪念馆”,有赖宁的空间,留下了很多访客的足迹。墓碑、鲜花、挽联,发黄的照片上他明亮的眼睛,严肃的神情……看到这些,恍若回到那个被他感动的年代。 李林洲说:“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他绷着嘴,严肃的样子,一边住前走,一边挥着手,黑边的厚眼镜占居了小半边脸,急急地催着:快走快走,爬山去喽!” 网名为“东阁大学士”的网友说:“赖宁酷爱读书,阅读广泛,还获得读书比赛大奖,所以我学习他,我也四处找书读,并养成了保留到今天的读书习惯。赖宁喜欢探险,爬山捉蛇,收集水晶,我到现在也有一个爱好,喜欢到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 赖宁的探险精神和求知欲让那一代青少年为之激情澎湃,赖宁的乐于助人和集体主义精神感染了那一代青少年…… 《新观察》发表评论说:“赖宁的故事,可能‘比事实更壮丽动人’。赖宁代表着一代人对于崇高道德的理解,代表着一代人的善良、勇敢、求知若渴以及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是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童年时期刚刚从时代的思想禁锢里走出来,展开了对理想的无限憧憬。当看到赖宁的名字时,这代人就会唤起心中的理想主义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