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童子军制度
时间: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童子军(Boy Scout)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非赢利性、非政府性的世界性青少年运动组织,是由英国军官罗伯特·贝登堡于1907年创建的。1907年夏,贝登堡根据他在南非布尔战争期间组织英侨儿童进行军事训练的经验,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的勃朗海岛组织了20名儿童过露营生活,进行烹饪、航海、侦察、攀登等野外生活训练。不久,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童子军组织风行全球,于1920年在伦敦成立了“国际童子军总会”。 受欧美风潮的影响,中国也成立了童子军。1912年2月25日,武昌文华书院的教员严家麟将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组织起来,在文华书院图书馆“文华公书林”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严家麟认为“要救中国非武力不可”,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健全知识、道德、体格的国民,也绝不能作一个好军人”。由此可见,童子军在中国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和不能适应这种局势的“文士”培养模式密切相关。 图1 中国童子军的精神风貌 文华童子军建立后,在华中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的华童公学、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格致公学、圣约翰大学等也先后开展起童子军训练。早期成立的童子军多在教会学校里,教练也多是外国人担任,整个培养模式模仿英美国家。英国人、格致公学校长康普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使童子军运动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于1913年召开了一次童子军教育会议,讨论训练和组织的办法,并最终采用“中华童子军”的称号,在上海设立“中华童子军总会”。1915年,第二次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各校400多名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了会场的服务工作。童子军出色的表演、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与会人员的赞赏,这一组织开始受到政府和国人的关注。是年11月,“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支会设在广州、南京、汉口、北平、天津等地。1917年,江苏省成立童子军联合会,会议详细地制定了童子军的着装要求、课程设置、规章制度和训练方案,给其他省市提供了参考样板。自此,中国童子军运动才走向了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意识到训练有素的青年对维护其统治的价值所在,于是逐步加大对童子军的管理力度。1926年3月5日,国民党中央青年部提出童子军训练应由国民党负责领导,开始了“党化”童子军的第一步。1928年5月3日,国民党决定在中央训练部之下,设立“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委任张忠仁为司令,管理全国童子军事务。1929年,又决定将其改为“中国童子军司令部”,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负责,任命何应钦为司令。1932年4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了《中国童子军总会组织案》,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次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章》公布实施,统一了全国的童子军教育。1934年,“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任会长,何应钦、戴季陶任副会长。自此,中国童子军纳入了国民党的领域。 图2 宋庆龄在抗战时期接见童子军 1927年以后,国民党其实是将童子军作为其后备军来培养的,所以这时的童子军教育便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和浓重的政治色彩。例如,1935年召开的中国童子军总会训练会议规定,童子军课程列入会考科目,成绩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还规定小学生应强迫入伍并履行童子军登记。童子军训练中也加入了大量的政治训育内容,如总理事略、党旗国旗、三民主义要略、中国革命史略等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经过严格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的童子军表现得相当活跃。他们组织起童子军战时服务队,“或奔驰于运输,或忙于救护,或护送难民难童,或劝募捐输,或慰劳救济”,其中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抗战胜利后,童子军教育刚刚恢复,又遇上了三年国内战争。1949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童子军运动也退出了中国大陆。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
- 上一篇:国庆阅兵式上的明星武器
- 下一篇:北洋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