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纪实(2)
辛亥革命网 2017-09-19 09:38 来源:新华社 作者:罗宇凡、崔静、朱基钗 查看: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累计引进、培养、支持95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近80%留学人员完成学业选择回国发展,且呈现加速回流态势。
各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有效推进: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培训510多万名教师;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重点扶持、资助高层次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20万人次;积极培养推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着力加强国际组织后备人才教育培养……
近年来,海外引进人才交出的成绩单也越来越靓丽: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麦克斯韦奖”……
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旨在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成为新的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人才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各地各部门都自觉加大了人才工作领域改革创新的力度,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激励人才创新创业。2015年8月,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外公布,这是时隔19年后对该法的首次修订。为提高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新法对满足有关条件下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奖励和报酬标准由原先的20%提高至50%。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探索在户籍、海外人才居留、科技人员兼职及报酬等方面创新政策;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探索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提高人才创新收益分配比例。
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持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社部深入推进知识更新工程,教育部积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科院设置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多个省区鼓励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
提升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2015年9月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增设了正高级职称,使评价对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2017年初出台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门槛限制,进一步完善了职称评审条件,丰富了职称评价方式。
促进人才顺畅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推动人才向适合的地方去。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的有关政策。
不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2015年9月,国家外专局会同外交部、公安部、人社部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外国专家短期来华相关办理程序的通知》,规定来华停留不超过90天的外国专家,免办工作许可,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便利。2017年4月起,启动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引才引智、招贤纳士的积极信号。
一系列生动的实践在神州大地不断展开:上海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规定高校可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南京出台“创业南京”26条人才新政,针对人才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建立了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体系;吉林、黑龙江、宁夏等地先后出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对离岗创业的科研人员工龄、身份和职称接续等作出明确规定。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2016年3月,酝酿多时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正式印发。意见明确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政治引领 集聚力量——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原则,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才是第一资源,优秀专家人才则是“核心”资源。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一直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份对专家学者、对各领域人才的关心与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依靠始终不变,历久弥新。
每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科技大奖,向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
逢年过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委托中央领导同志登门看望德高望重的科技专家,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他们所作的突出贡献给予肯定。
每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都会邀请专家学者到北戴河休假。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委托中央领导同志前往看望,表示亲切问候与良好祝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不断巩固完善党管人才这一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不断丰富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
五年来,依托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举办“千人计划”专家和归国留学人才等研修班,有效增强了海外回国人才“四个自信”,更好地团结凝聚了海外人才。
中央更加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引导各方面优秀人才和外国专家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每有大事,必相咨访”。从中央全会文件的制定,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到重大政策的出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已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多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高度自觉。一些省区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日益清晰。
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驱动着中国巨轮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