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3)
辛亥革命网 2018-06-04 14: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金鹏等 查看: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跃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位。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实施的前两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达到215万户,增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量。此后,这一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
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以广阔胸怀接轨国际拥抱世界,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圳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深圳的土地资源有限、淡水也是买来的,也没有矿产资源,高校也不多,深圳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深有感慨说。
一批批海归人才来到深圳创新创业——由5位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归国博士组建的光启,目前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
一批批深圳本土培养的企业茁壮成长——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28岁的马化腾融到了220万美元,腾讯公司就此不断腾跃,2012年全年营收438亿元,2017年达到2377亿元,2018年微信全球用户突破10亿。
2016年3月5日,任正非在位于深圳的华为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解释当初为何选择深圳:1987年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
任正非如今称: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在他看来,国家会更加开放,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坚持法治化、市场化的道路,就能托起企业的理想和梦想。
有了市场,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今天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都市,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2017年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0%左右,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深圳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心血和付出。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1989年的百万民工“南下潮”,更是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来自梅县的打工妹安子,在1992年写下了中国首部打工纪实小说《青春驿站》,记录了这段深圳火热的打工历史。
“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望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对特区建设者致敬。
还有来自福建福清的陈华瑞,他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除了清扫厕所的事情没有干过,其他的事都做过”。1993年,他抓住机遇创办企业。当年21人的公司,发展至今已是拥有15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他也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和郑艳萍、陈华瑞一样,深圳许多老一代建设者和外来工都终身难忘那段岁月:“我们改变了深圳,深圳也改变了我们。”
对于建设者的贡献,深圳铭刻在心——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孺子牛”铜雕;2008年,深圳建起“劳务工博物馆”。
1999年辞职从事创作油画的谢非来到深圳大芬村,几年后他被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深圳,落了户口,从打工者成为了一名深圳人。
他精心创作了一幅描绘深圳变迁的油画来纪念改革开放40年。他说:“画的是城市的变化,也是我的生活。”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奋进新时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新格局,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续写改革开放新史诗
这是全新的时代方位,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推进改革开放——
从深圳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正不断出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湾区城市群间的创新联动、融合发展正迎来更多支撑,这里群星璀璨,连城一片。
从深圳放眼全中国,更开放、国际化的中国城市群,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对标2035年发展目标的深圳新规划正紧锣密鼓编制,新时代的雄安城正进入新一轮规划建设实施阶段,北京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计划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阵营将迎来更多中国身影。
从深圳放眼全世界,经济特区经验正为国外特区建设带来有益参考。此时此刻,一波又一波来访的海外人士正在深圳“取经”,寻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密码;在5月底,一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专题会议将在深圳召开,与会人士将分享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为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是全新的改革理念,新时代的中国吹响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改革开放以来,从产值看我国一些知名企业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仍有一些短板。
加强原始创新,深圳开启创新驱动再出发。
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今,这种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在深圳已有5家。
“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狠抓以科学仪器、工业母机、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的核心技术攻关。”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作为全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