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楼: 被遗忘的“护国将军”(2)

辛亥革命网 2015-11-03 09:13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中国论文网 查看:

一场“护国战争”将袁世凯的帝制大梦击得粉碎。起义组织发动者蔡锷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对于蔡锷的左膀右臂兼心腹爱将韩凤楼,人们则知之甚少。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君主制,接受皇帝之尊号,并在23日着衮冕于天坛祭天,下令次年改年号为洪宪元年。25日,蔡锷通电全国云南独立,宣布组织护国军武力讨袁,以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蔡锷将护国军兵分三路:第一军出滇入川,由他自己亲自率领;第二军进击两广,由李烈钧任总司令;唐继尧任都督府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负责留守云南。而后三军会师武汉共同北伐——为表救命恩情,同时亦怕韩凤楼有所闪失,这次举兵时,蔡锷没让韩凤楼上前线,只是安排他担任第三军参谋长兼第一梯团团长。然而,到底是血性军人,韩凤楼虽感念蔡锷的特殊关照,但也为没能亲上前线杀敌救国而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看到广西、四川等地的战事进展顺利,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于1916年5月径直率部经贵州直捣湘西,准备给主政湖南的袁世凯的心腹大臣汤芗铭以狠狠一击。韩凤楼身先士卒,第一梯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路过来直打得汤芗铭的部下跪地求饶,缴械投降。

  也真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韩凤楼横插的这一杠子,竟成了护国军武力讨袁的一个转折点——韩凤楼兵临城下,汤芗铭无力回天,为求自保只好宣布湖南独立。而湖南战场的瞬间逆转,对满怀希望的袁世凯又是致命一击:“唉,人心已变,大事已不可为。连汤芗铭都离我而去了,还有什么可倚重的呢?”之后忧愤成疾,至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

  眼看“洪宪帝制”闹剧随着袁世凯的死去而收场,韩凤楼欣喜不已,他认为在蔡锷的带领下,护国军荡平“各地复古余孽”,继而推行民主共和制度,指日可待。但所谓“恨东风,不借世间英雄”,韩凤楼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倾心追随的蔡锷将军竟会在袁世凯死后不到半年,也因病离世而去。唐继尧继任蔡锷职务成为“西南王”后,虽然还高喊着“民主”“共和”的口号,并且积极参与这个“护法”、那个“讨逆”,但其所作所为已不再是为国为民,而是蜕变成满足私欲的利益争斗者。韩凤楼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但苦于不能左右局势,最后只好沉湎于主持云南讲武堂的工作中。

  云南讲武堂始建于1907年,系清廷为编练新式陆军和加强边防而设的军事学校,与北洋讲武堂(设在天津,创办于1906年)和东北讲武堂(设在奉天,创办于1908年)并称大清三大讲武堂。辛亥革命后,蔡锷主政云南,即选派能征善战且具留日背景的韩凤楼为云南讲武堂校长,主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韩凤楼没有让蔡锷失望,他走马上任后,既果敢探索又勇于尝试,对讲武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摈弃清廷的“忠君”思想,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为宗旨,提倡“军人武德”;多方联络往昔一起留日的同窗同学,延聘其担任学监和教员;在原有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兵科的基础上,又根据实战要求,先后创建了飞行及空降兵科以及学习军事学科,学习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同时要求学员在学习兵科教程的典、范、令等之余,必须自选国文、伦理、器械、算术、史地、英文或者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课程中至少三门以上的课程;仿效早先留学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制定严苛的规章、纪律和制度等。

  在种种“治军先治校”的改革下,韩凤楼治下的云南讲武堂一改过往慵懒、拖沓的习气,代之以令行禁止、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组建的作战部队,在战争中战绩辉煌——事实上,护国战争中,蔡锷之所以能指挥滇军一路高歌进入川、黔、桂、粤、湘数省,及至后来唐继尧鞭及滇、川、黔、鄂、湘、闽、桂等南中国大部地区,均得益于有这支令人生畏的生猛力量。故而,在民国初期的中国,云南讲武堂声誉日隆,威名远扬,引得数省众多有志热血青年纷纷来昆明投考求学,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民国将军王柏龄、朱培德、盛世才、龙云、范石生等,甚至还为朝鲜和越南培养了一批高级将领,比如后任越南人民军总司令的武元甲大将等。

  解甲后的韩凤楼

  不过,冲锋陷阵的战功和锐意治校的功绩,并没有使韩凤楼“心绪平静”。那时候,他满心希望早日结束内乱,好让国家尽快走上富强之路。但滇军最高统帅唐继尧却不这么想,在和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分赃”之后,唐自作主张改组护法军政府,让韩凤楼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由于急剧扩张,滇军势力遍布南方八省,加之缺少有效的管束,大部分士兵军纪涣散,时不时侵扰地方、欺压百姓,“今日之滇军已非当年护国运动时期蔡锷手下那支军纪严明的威武之师”,这又让韩凤楼痛心至极。

  1920年,三十五岁的韩凤楼,眼看报国无门,更不愿意继续和那些军阀同僚为伍,便萌生了急流勇退的念头。恰在这时,韩凤楼接到父亲的书信,信上说荥阳大旱,颗粒无收,问能否设法接济贫困亲邻。于是,韩凤楼不再犹豫,一边收拾行装,一边四处筹款,而后只身踏上返回荥阳的路途。

  回到故乡后,韩凤楼过起了独善其身的乡野生活。

  虽然身份转变,但韩凤楼报国心思未泯,在接济亲邻之后,深感教育重要性的他拿着余下的钱财找到了当年资助过他的张煦初先生,商量兴办教育之事。

  在张煦初的建议下,韩凤楼先对简陋的荥阳南关小学进行了改造扩建。当时,南关小学异常寒酸,只有三间破草房,一名教师。韩凤楼购置一块新地皮,建了九间砖瓦房做教室,然后聘请周边县市的数名知名教师前来任教,并增添了一大批各类书籍,使得该校学生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

  在改造扩建完南关小学后,韩凤楼忙起了创办高中的事情。为何要创办高中呢?原来,当时偌大的荥阳只有一所县立初中,孩子们要想继续深造只能到郑州或者开封的高中去,但由于连年战乱好多人家拿不出太多的钱外出求学,最后不得不辍学回家。为此,韩凤楼就联合楚子襄、丁青云等知名士绅,利用各自在社会上的声望,或寻求亲朋好友的赞助,或拜访学有专长的教师,成功创办起荥阳有史以来第一所高中——河南私立煦初高级中学,韩凤楼任董事长,楚子襄任校长,丁青云为教务主任。而且,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韩凤楼还仿照早先执掌云南讲武堂时的做法拟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和考评制度,一边主张和践行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两者不可偏废,一边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勤奋学习、严守校纪的良好校风。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该高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实属不易。

  如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南关小学变身成了索河中心幼儿园,河南私立煦初高级中学更名为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荥阳第一中学,但韩凤楼致力于教育的往事则依旧“存在”,索河中心幼儿园内保存完好的两块铭刻石碑即是最好的印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兴办教育,韩凤楼也曾有过不少“东山再起”的大好机会:1922年,老朋友刘镇华邀请其出任荥阳县卫戍司令,但当时他正忙于南关小学的改造扩建,诸事繁杂,难得抽身,因而没多久即“甚是不好意思地请辞了”;1926年,受荥阳县公推,出任郑州商埠督办,后也因离家较远、不便行事而不了了之;1927年,张学良邀请其担任奉军驻郑州总部顾问,却又因随后“中原大战”的爆发而不愿同新军阀为伍遂自行离去……自此,韩凤楼彻底不问政治,发誓再不走出荥阳半步,以至于抗战爆发后,已担任川、滇、黔等地方军队高级军官的往昔部将和学生,率军途经河南北上抗日前线时,前来拜会并且诚邀其出山,也被他当即一口回绝。

  不过,虽然不问政治,但韩凤楼依然具有爱国热忱。抗战时期,他熟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加之收听收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渐渐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先后多次介绍魏树漠、丁青云等荥阳当地的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更应下昔日学生、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常常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过境的中共党员和组织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韩凤楼以开明绅士的身份被邀为河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聘特别代表,1950年3月出席河南省人民代表会议,时隔两月任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后又出任政协河南省委首届常委。

  1956年2月4日,韩凤楼因病辞世,终年七十一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