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展护国运动史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0-07-29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7.04.20) 作者:康峻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云南省目前正在开展护国运动史的研究工作。“护国运动史实研究工作组”已于3月23日成立。目前正在进行有关护国运动的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
云南省目前正在开展护国运动史的研究工作。解放前,国内学术界对我国近代史中的这一件大事,曾有一些著作,如白之瀚的“云南护国简史”,由云龙的“护国史稿”,庾恩暘的“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邓之诚的“护国军记实”等,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在观点上及史料的汇集上都有很大缺点。
1956年复旦大学学报登载了金冲及的“云南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谁?”一文,肯定了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为当时受过辛亥革命熏陶的中下级军官。
1956年年底,云南大学副教授徐嵩龄写了“蔡锷与护国运动”一文。论文在述及护国运动的意义时,认为“辛亥革命给君主专制制度致命的一击,结果这种制度就因此而完全倒下来。但不幸到了袁世凯又死而复苏,结果经护国运动的致命一击,因而惨重地倒下去。……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即完全绝迹于中国”。论文在评述领导护国运动的唐继尧和蔡锷时认为,蔡锷是个革命家,逃出袁世凯罗网,不辞辛劳万里入滇,发动护国运动。而唐继尧是个军阀,当时迫于人民反袁高潮和中下级军官义愤参加了护国运动,且企图从中扩充实力,发展自己。因此当蔡锷出师四川后,唐继尧即屯重兵于昆明,不予支援,致使蔡锷在川孤军受困。最后虽然获致胜利但已得重病,终致不起。因之,论文认为蔡锷是领导护国运动中的“忠贞可敬英雄”,除他之外,别无二人。唐、蔡之间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篇论文在去年云南大学科学讨论会上,引起了与会的校内外人士的争论。当时争论的焦点在护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上。一些人认为护国运动是“再造共和”;一些人认为它是军阀争权内讧;较多的人认为,若以护国运动为“再造共和”则有些夸大,若以其为军阀内讧也很不当,从当时的历史考察,应该承认护国运动在反袁称帝的斗争中作用是大的,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对于唐、蔡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问题,大多数人指出,论文未从当时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方面汇集具体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与会人士并向作者提供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线索。会后,这篇论文引起了昆明的耆老、学者的普遍注意。
今年2月21日,云南省政协召开了护国运动史实座谈会。参加的除曾参与护国运动和与护国运动有关的一些地方人士外,并有云南大学历史系部分教授、讲师。会上着重讨论了唐继尧、蔡锷二人和他们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在发言中,大多数人认为,反对袁世凯做皇帝是当时全国人民的愿望,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当时首先出钱出人的滇、黔两省的人民。没有这两省人民的首倡,没有全国人民的响应,则不可能获得胜利,特别是滇、黔两省偏居西南,当时实力有限,若无全国支援,是不可能抵抗袁世凯的军事压力的。在具体讨论到唐继尧、蔡锷时,许多人认为当时唐、蔡的关系是亲密的,在蔡锷入滇前,唐已秘密邀集中级以上军官商讨反袁,蔡至河口后,唐即派自己的弟弟前往迎接,并枪毙了当时企图杀害蔡锷向袁邀功的蒙自县长,俟后,唐又让蔡锷率领自己的军队出滇讨袁等等,都说明唐、蔡二人在护国运动中都有功绩,不应褒蔡贬唐。同时,部分人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指出过去梁启超在护国运动的著述中有许多歪曲史实的地方,座谈会一致认为,目前在云南不仅有许多护国运动的史料,且部分参与过护国运动的老人也还健在,为了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有必要进一步搜集和研究这方面的史料,只有大量掌握了有关资料后,才可能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各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
“护国运动史实研究工作组”已于3月23日成立。目前正在进行有关护国运动的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