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向岩虎口救出共产党人童世光
辛亥革命网 2015-08-14 09:3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老红军童世光、罗明德夫妇的女儿童晓晋自幼有一事不得其解,长大后,她望着父母卧室那张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手搭黑毛围巾老人的图片,终于开口问爸妈:他是何许人也?非亲非故,为什么一直要挂在您们房间里?童世光神色凝重地告诉女儿:“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向岩老先生!”
祖父向岩(1872—1959) 童世光(1904—1996)
2014年11月26日,辛亥革命网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辛亥北伐之湖北战区》学术座谈会,承蒙蔡礼鸿教授介绍,我才认识童晓晋老师。晓晋当着大家的面,激动地对我吐出的第一句话:“当年没有你爷爷从虎口救出我爸爸一命,就没有我呀!”与会人员诧异,这两个有着生死之交渊源的家庭,其后人同居武昌,几十年来,却从未谋面。
难忘上世纪60年代的首次狮子山行,我刚上大学,次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每所学校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中学同窗M邀我一起去华农会他暗恋的漂亮女友Y,年轻时我曾做过充当电灯泡这类好人好事。我们徜徉在农学院校园,M和Y窃窃私语谈情说爱,我则浏览两旁的大字报。始料不及的是,一条“童世光苟且偷生,是国民党县长向岩饶的命!”大标语闯入眼帘,祖父的名字上也打着红××,此时我的祖父已经离世8年了,居然蒙此侮辱,九泉之下不得安宁。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场战争,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多万,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伤亡和损失超出了任何一个参战国。战争进入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决定抗日战争必然是“全民抗战”。4万万5千万中国人民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工农商学兵;不分宗教信仰;当然也不分共产党和国民党,同侵略者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狮子山的大字报罔顾中国抗日战争是各政党共同领导的 “全民抗战”基本事实,得出国民党的县长救出的共产党人就叫“苟且偷生”, 岂有此理,荒唐之极。
我的祖父向岩是辛亥志士,是抗日英雄,是史沫特莱敬重的爱国老人,他的墓地是湖北省汉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父早年负笈东瀛,学习军事,加入同盟会,喋血辛亥,曾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仗三尺之剑,提一旅之师,为国杀贼,为民请命,南征北战,迭奏奇功。他智信礼佛,慈悲为怀,敬畏生命,深恶杀伐,在湖北人士中享有“向菩萨”的美誉。1937年“七七事变”一发生,祖父就秘密访问延安,寻找1924年加入共产党的长子向浒,再送次子向仲豹参加八路军(注:此时,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还未成立)。然后,回到四川成都双流村祭祀向氏高祖。“七七事变”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沦陷,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退守武汉。1938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离武汉,汉川相继沦陷。国民党汉川县政府作鸟兽散,原县长龚熏南整天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无心更无力抗日,遂请辞撂挑子。当是时,远在成都的祖父闻讯,不顾年高七旬,自荐请缨担纲桑梓汉川县长。祖父壮士暮年,千里单骑,回到阔别35载的故里,战斗在抗日烽火的最前线,并将县政府设在祖父出生地 —— 田二河镇。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赞扬说:“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作汉川的县长,是汉川的光荣!”
童世光1926年加入共产党,他出身汉川富贵家庭,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外文系,是鄂豫边区和新四军五师的 “大知识分子”。 他的经历极其丰富,是有革命故事的人:武汉迎接北伐军的总交通;陈潭秋、董必武的秘书;回到汉川领导农运,将自家数百亩良田分给穷人;1928年12月就在上海《东方杂志》发表翻译的《英报之日帝国主义在满洲的前途观》(已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查到原件);在上海以记者、乞丐身份作地下交通员;在青岛创办《抗日三日刊》,将毛泽东的文章译成英文,又连载斯诺的文章;回鄂办汤池抗日训练班;创建天汉抗日根据地;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接待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 抗战胜利后,还应范文澜之邀任华北大学外语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