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在中条山战役的前前后后
辛亥革命网 2015-08-17 10:4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我的伯父马志杰去世的那一年,我十八岁,屈指算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伯父是中条山战役的参与者,少儿时代的我常听家里人和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们谈起伯父的佚事,说他参加过抗日战争是老革命。但伯父在世时很少向家人谈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每当别人问起那场战役的细节时,本来就少言寡语的他总是默不作声,置之一笑。在伯父去世之后,县上有关部门就伯父的安葬事宜征求父亲和几个姑姑的意见时,他们一致认为伯父一生漂泊在外,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还是埋在宣化老家,和去世多年的爷爷奶奶们在一起好有个照应,这样也不使他寂寞。就这样,伯父入土为安,埋在了北塬(即虬龙塬)上的公坟。
关于伯父参加抗战的历史,是在伯父去世之后,我的年龄稍大一些,听我的父亲和几个姑姑讲的。后来,我又陆陆续续采访了一些当年参加中条山战役官兵的遗属,如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熙等人,赵熙副主席的父亲当年也是中条山战役的参与者。在电话里,他将当年战役的一些细节向我娓娓道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软禁了张学良将军,在肢解东北军的同时,于193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撤销了西安绥靖公署和十七路军总部,将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缩编为38军,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孙蔚如将军(民革党员)兼任军长,辖17师(师长赵寿山)、177师(师长李兴中,河北省宁河县人),陕西警备一旅(旅长王浚,陕西蒲城东陈镇尧堡村人)、二旅(旅长孔从周)、三旅(旅长王镇华),以及教导团、骑兵团共计官兵三万余名。 这时候,我的爷爷马康侯(晚号半农)已解甲归田多年。据我的二姑马海霞回忆说,爷爷大约是在1934年冬至1935年春这一时期回家的。其实,早在1925年4月,爷爷的挚友,陕西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资深望重的同盟会会员、国民军副总司令兼二军军长、河南省军务督办兼省长的胡景翼将军在河南开封病逝之后,爷爷就一直在蒲城兴市镇、富平一带做事,很少离开陕境。
在抗战爆发之后,国难当头,旧军人出身的爷爷常常夙夜长叹、涕泪俱下,五十多岁的人了,再也不能上战场杀敌为国效力。他憎恨东洋倭寇的凶残和猖狂,早年的他向往日本国力强大,关于日本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也是在军旅生涯中,听胡景翼将军介绍的,但使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靖国军时期,与陕西靖国军炸弹局长、日本友人佐佐木先生的交往,这位友人淳厚重友情,即使在后来回国以后,他与胡景翼将军及靖国军时期的一些将领也常有书信来往。当时的爷爷常想,如果日本人都能像佐佐木先生那样该多好呀!但幻想改变不了眼前的事实,他毅然送儿参军,让伯父参加了孙蔚如的部队,出任机枪连连长。
同时,渡河抗日的还有蒲城乡党、荆姚南姚村人韩子芳(绰号“韩剥皮”),韩当时任孙蔚如部96军177师529旅1058团团长,他是个资历颇深的旧军人,靖国军时期属于郭坚的第一路党玉琨(绰号“党跛子”)部,1930年曾在陕南三天打败川军两个旅,声威大震。 1938年7月下旬,孙蔚如将军亲统在陕各部,由朝邑(旧县名,今属陕西省大荔县)大庆关、合阳等地分别东渡黄河,抵达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地区抗日。在这时候,蒋介石又把38军改编为第31军团,任命孙蔚如为军团长,下辖38军和96军。赵寿山将军任38军军长,辖17师(师长耿景惠)、独立46旅(旅长孔从周);李兴中任96军军长,辖177师(师长陈硕儒)、独立47旅(旅长王镇华),教导团、骑兵团编为军团直属部队。原属孙部的王浚警备第一旅留陕西保卫黄河,改归蒋鼎文指挥。实际上,蒋介石利用改编军队,减去了孙部一个旅的兵力,进一步肢解了杨虎城的旧部。杨已在1937年11月底在江西南昌被囚,直至1949年9月被杀害。 从1938年7月到1940年10月,孙蔚如指挥所部在坚守中条山期间,先后击退日寇11次大规模进攻,以1938年8月的永济血战、1939年的“329”、“66”和1940年“417”各次战役规模最大,尤以以永济血战和“66”战役影响最大。永济血战中,东城指挥官邓祥云营长(陕西蒲城人)不幸中弹阵亡,后来易俗社以邓祥云营长为主角编演了秦腔戏剧《血战永济》。孙部在进入中条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后,使日寇有后顾之忧,终不敢渡河西进,陕西才免遭日寇蹂躏。
人们常说的中条山战役一般是指1941年5月的那次会战,参战部队有中央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部队,以及陕军各部等部队。这次会战,国民党军队遭到了空前的失败。我家的亲戚中,我的一个老舅,是我奶奶娘家的一个叔伯兄弟,与我的伯父一起参加了1941年5月的那次会战。我的老舅硬是把我的伯父从死尸堆里背了出来,钻入山腰灌木丛中隐藏。日军搜山,受了重伤的伯父难逃一劫,不幸被俘,后被转到东北给日本人作苦力,下煤矿挖煤。在被俘期间,做亡国奴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后来,伯父组织战俘们集体越狱,最后终于逃离魔窟,和伯父一起越狱的还有一个翻译官(山西人)。
在电话采访中,赵熙副主席深情的回忆说,1941年5月的那次会战,从头到尾不到二十天。日军集结了四个师团分南北两路向中条山地区发起全线攻击,国民党军队尚未完全展开到达预定位置,即与敌人遭遇混战,军部与主力部队的联系被截断,整个中条山地区极度混乱。在混战中,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被冲散,3军军长汤淮源自杀殉国、12师师长寸性奇阵亡,90军37师师长王俊战死,34师师长公秉藩、94师师长刘明夏、游击司令毕梅轩战败被俘。原陕军177师1058团团长,时任游击第一纵队第二支队队长的韩子芳也在这次战役的翼城战斗中兵败被俘,在日军的严刑拷打中骂不绝口,日本人打落了他满口牙齿,他仍叫骂不停,后在转交战俘途径河南归德地区时,他乘隙跳火车逃回陕西。韩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由于叛徒的出卖,被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区(大荔)保安副司令李侠率部在其家中以“私通共匪,武装私毒”的罪名捕杀。
伯父越狱回到蒲城之后,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与许尚志、刘拓、刘友珊等人多有来往。许尚志是我们宣化许家村人,和我的爷爷是姑表兄弟,是个老资格的共产党员,1925年先后加入加入共青团、共产党;之后,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贺龙二十军炮兵营政治指导员、党代表;1928年,他回到陕西,参与领导陕西地区著名的渭华暴动,与刘志丹、谢子长、刘继曾、许权中等人共同领导了这次起义,他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许在解放后曾任渭南地区行政公署粮食科长、蒲城县人民政府县长、陕西省政协常务副秘书长等职。刘拓、刘友珊是兄弟关系,是蒲城贾曲内府人,刘友珊青年时期即投身革命,曾于1926年4月去广州,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回陕从事农运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杨虎城旧部的孙蔚如部任副团长、团长、监察处长等职;1948年5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解放后,曾任蒲城县各界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蒲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时称“民主刘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蒲城支部主委等职。伯父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许尚志任政治委员的地方游击队活动,以学校教员的身份为党工作;解放后,他曾任蒲城县兴镇区区长、县商业局局长、县委财贸部部长等职务,多次提名升任副县长,均因抗战期间中条山战役被俘后越狱的历史未得到证明而不能如愿;文革爆发后,八十三岁高龄的爷爷去世,伯父率先破除陋习丧事从简,受到各界好评,蒲城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应该叫蒲城广播站)通报表扬,后来随着“文攻武卫”的开始,伯父受到冲击;文革后期,伯父的抗战历史问题得到证明,证明人是同他一起越狱出来的山西籍翻译官,恢复了名誉的伯父又复出为党工作直至离休。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伯父,以及在中条山战役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作者系民革陕西省韩城市金城支部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