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雨亭:从国民党县长到新四军抗日英烈

辛亥革命网 2015-07-17 09:59 来源:团结报 作者:鲁伟漪 查看:

今年是我的父亲鲁雨亭烈士壮烈殉国75周年。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仿佛在眼前一一闪现。

  今年是我的父亲鲁雨亭烈士壮烈殉国75周年。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仿佛在眼前一一闪现。

  少怀壮志

  我的父亲鲁雨亭是河南永城山城集人,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鲁懋功、父亲鲁紫铭均是晚清秀才。

  鲁雨亭自幼博览群书,注意从历代名人志士的精神、业绩中吸取营养,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培养天地正义,效法古今伟人”(自拟)、“还我河山”等名言,写成条幅挂在室内,以激励自己,立志“不愿做大官,只愿做大事”。

  鲁雨亭继承了“爱国爱民”的家训。他的父亲鲁紫铭老先生,在堂屋门楣上镌刻了“为国储才”四个大字,他自己也奋笔疾书“惠我贫邻”四个大字,并刻石碑竖在大门外碑楼上,立志“行己以正 激浊扬清”,竭力为民众办事情,借以实践他“羽翼国家,雨露人民”的誓言。

  无私无畏

  鲁雨亭早年投身建国豫军,任军法处处长,驻防郏县。当他听说县衙门在处理民讼方面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老百姓叫苦连天时,便气愤地告诉他的卫士祝协荣说:“快传达我的命令,凡有冤百姓,需打官司者,可直接到司法处来!”有人劝说:“处长,军法处受理民间诉讼,超出尊职权限呀!”他说:“怕什么,本职难道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冤死吗?”结果老百姓纷纷到军法处告状,许多已被县衙错判的案件,均被一一翻了过来,于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鲁青天”,在县境广为传颂。

  1925年,26岁的鲁雨亭被委任为武安县长,上任不久,他即把贪污、侵吞公款的前任县长投进监狱,依法惩处,县衙内外欢声雷动。短短数月内,他即在全省第一个组织人民自治会、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不久,因军阀压境,他被迫离职。临走时,百姓摆出香案达二里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送号“铁面包公”。

  1937年11月,为了抗战,鲁雨亭被任命为永城县长,一上任,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抗日救国的大业之中。为了支持“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举办由中共地下党主导的“抗日救亡青训班”,他不顾河南省府规定“动用修路砖渣款300元以上者,必经批准”的规定,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强制挪用3000元,交给青训班使用。同时亲自写了报告,呈送省府“请予注销,静候处分”。青训班举办两期,学员600余人,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坚强的抗日骨干。

  侠骨柔情

  青年时代,鲁雨亭有一次自外地回来,在陇海铁路一个小火车站,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无依无靠,面黄肌瘦,便把她带回家收养起来,为她起名“梅花”,字“雪芳”,希望她将来像一朵腊梅一样不畏冰雪严寒,茁壮成长。梅花从此和我们同吃同住,直到长大成家。

  鲁雨亭是出名的孝子,又是慈父。他出外回到家,首先去看望老人;晚上睡觉时,先帮二老就寝后才离开。即便他当县长时,回到芒山老家,还是经常给母亲洗脚,剪脚指甲。

  鲁雨亭非常疼爱儿女。他长年在外,难得回家,但只要回家,忙中抽闲,总是尽量领着孩子玩。到芒砀山找“石猴”,访“夫子避雨处”、“张飞寨”。有时孩子们围在身边听他讲“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有时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参加抗日后,鲁雨亭和战士情深似海。徐树森老人,当年是鲁雨亭烈士的机要员,17岁。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是忘年交,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战争年代,长期睡草窝,躺湿地,我长了疥疮,身上、手指、脚趾都流脓血。当时鲁雨亭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的总队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除为我找来医生洗熏打针外,看到我脓血沾在裤子上,让人为我用布作了十几条裤衩来回换。行军路上,让我趴在他的大红马上。到宿营地,亲自给我做面条。我手疼得无法拿筷子,他把面条压碎,一口一口地用勺子喂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