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战斗在中国

辛亥革命网 2015-07-17 16: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汉斯·希伯战斗在中国 查看:

汉斯·希伯汉白玉雕像,为纪念汉斯·希伯牺牲48周年,于1989年10月雕刻而成。采用汉斯·希伯两臂交互放置胸前,一手拿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的姿势,表现出一位国际主义新闻战士的崇高形象。

  汉斯·希伯汉白玉雕像,为纪念汉斯·希伯牺牲48周年,于1989年10月雕刻而成,像高2.2米。采用汉斯·希伯两臂交互放置胸前,一手拿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的姿势,神态安详,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表现出一位国际主义新闻战士的崇高形象。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第327号公告,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汉斯·希伯名列其中。

  1925年:上海、广州经历

  192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同年于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做编译工作,在那里,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随后到达广州。

  1927年:回到欧洲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由于无法将国民党的观点与自己的信念统一起来,于是他愤然辞去了国民党内的职务,经上海返回欧洲。回到欧洲后,他仍时刻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从广州到上海:1925年—1927年》一书,于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此书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1932年:定居上海

  汉斯·希伯并没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动摇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无私援助的决心。1932年秋,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秋迪·卢森堡来到了上海,不久其妻也来到中国,定居上海。汉斯·希伯在上海期间,与当时在上海的一些国际友人如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组织了“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中国的形势。此后的5年间,他在上海广泛活动,以笔名“亚细亚人”在美国《太平洋事务》《亚细亚杂志》和德国《世界舞台》等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文章,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论家。

  1934年:从欧洲到上海

  1934年由海参崴经苏联返回欧洲,半年后回到上海。

  七七事变后,汉斯·希伯看到中国人民英勇抗日,十分激动,为报道中国的抗日斗争,他决心到中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延安进行采访。

  1938年:采访毛泽东

 1938年春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汉斯·希伯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汉斯·希伯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会见,并先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粟裕、罗荣桓、朱瑞、黎玉等当时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获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情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