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全面爆发前的章太炎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5-07-22 09:4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田伯炎 查看:
章太炎先生(1869—193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大学者。他出生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逝世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1916年曾与张汇滔、田桐组织汉口起义和上海制造局起义。只是由于太炎先生的脾气直爽,在革命最吃紧的当口,太炎先生与孙中山闹分裂,在革命初步成功之后,太炎先生每每与孙中山唱反调。后来又由于对蒋介石新军阀的厌恶竟错误地反对北伐。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以及他特有的“看不上”的习惯,太炎先生遭国民党以“反动军阀”的罪名通缉,以至于很长时间没有被列入辛亥革命先驱者的名录之中,这的确有失公允。
其实,太炎先生不但是坚定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强有力的民族革命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人几乎兵不刃血,在很短的时间内攫取了觊觎30年之久的我国东三省的全部领土。东三省是太炎先生曾经倾心投入的地方,所以他对三省的沦陷,较之他人感触更深。面对这种局面,太炎先生根本无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年老的太炎先生又投袂而起,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太炎先生的愤慨,既然政府不可信、不可恃,那么便期待以民众的力量遏止日本的侵略,进而收复国土。
太炎先生是“九·一八”之后最坚定的抵抗者之一,他始终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拼死一战。“虽知其必败,败而失之,较之双手奉送,有人格也。”(1932年10月5日《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一》)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南侵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守卫上海的十九路军爱国将士奋起反抗,予敌重创。太炎先生听到这一消息,十分兴奋,立即向十九路军通电致敬,并写了《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认为这是自光绪年间以来,中国与日本三次大战而从未有过的大捷。后来爱国人士发起迁墓,将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从上海迁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墓附近,太炎先生又亲撰《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墓表》,刻石纪念。2月,太炎先生离开上海,北上访问张学良、吴佩孚、段祺瑞诸将领,呼吁抗日。并在燕京大学演讲,号召中国青年奋起拯救国家和民族。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使日本人感到有隙可乘。日本军队在稳定了东北的统治秩序后,矛头指向华北。1933年,日本军队开始向山海关进攻,第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率部奋起抵抗,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军队与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当日本军队乘虚进攻热河时,该省主席汤玉麟竟弃城而逃。对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太炎先生赞颂有加;对于汤玉麟不战而逃,太炎先生相信这是政府“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必然结果。现在全国养兵两百万,国家危急至此,国民党政府不是积极谋划奋力向前,以图恢复,反而以“剿匪”的名义分兵内战,此真自绝于国人!太炎先生和马相伯先生、沈恩孚先生一起发表《三老宣言》,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对国民党政府给予有力监督,务使我大好河山不至于沦亡。
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就任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通电全国:“武装保卫察省而收复失地,争取中国之独立自由。”5月31日,太炎先生与相伯先生“同情于冯玉祥宥电之抗日电张垣,慰勉有加”。太炎先生过去反对过中国共产党,但当外敌压境、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他公开反对蒋介石镇压学生爱国运动,主张联共抗日。
“12·9运动”爆发后,太炎先生公开发表致宋哲元电,强调“学生请愿,事出公诚,纵有加入共产者,但问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执事清名未替,人犹有望,对此务宜坦怀。”他劝宋哲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头脑清醒,要支持学生的爱国革命行动。后来宋哲元回函太炎先生:“兹重以先生之嘱,自当遵办也。”事实上,宋哲元将军后来也的确是积极领导了抗战。
这时上海的学生北上请愿,遭国民党强力阻挠。太炎先生发表谈话,对学生爱国运动,深表同情。并认为政府当局不应随意诬指学生的爱国行为,更不应扣以“共产”头衔,武力镇压。政府当局、尤其是教育部门,应对饥寒交迫之学生接济粮食,并沿途妥为照料等。
由于太炎先生以讲演、撰文、通电等方式公开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非常恼火但又不敢对其施暴,就派丁维汾去“慰问”,并赠万金以为“疗疾费”。太炎先生钱照收,话照说,将此款移作“章氏国学讲习会”经费,但抨击力度并未减弱。在承德落入日寇手中后,老先生于逝世前十日(太炎先生是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逝世的),在给蒋介石的信中,提醒蒋介石,相互信赖必须基于爱国主义,并指出为了抗日必须容共联共。太炎先生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抗日的看法:“今共产党之在晋北者,其意不过欲北据河套,与苏俄通声气耳。此辈虽多狡诈,然其对于日军,必不肯俯首驯服,明甚!”(1936年6月4日《答某书 》)他在信中虽然说共产党“狡诈”,但在民族立场上,他坚信共产党“对于日军,必不肯俯首驯服”,而且特别强调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明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太炎老先生的信任和期许,不但顾全大局,极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还毅然摘下红星帽徽,换上了青天白日帽徽,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和全国人民一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太炎先生逝世后,其灵柩一直没入土安葬。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4月3日,太炎先生遗体在他逝世十九年后,人民政府给予隆重安葬。
周总理对太炎先生的评价是:太炎先生是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是浙江人民的骄傲。(周总理对太炎先生的这一评价,是他给我父亲的信中专门写到的。可惜该信在“文革”中被抄走丢失。)
【作者简介】:田伯炎,男,1947年生。祖籍湖北蕲春,生于上海。辛亥革命元勋田桐先生之侄、田桓先生之子。退休高工。现任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副会长、辛亥革命网副总裁兼上海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