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痛斥抗战投降派(2)

辛亥革命网 2015-07-27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肖伊绯 查看: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章太炎以老迈之躯,口诛笔伐,南北驱驰达5年之久。

  章太炎在这封信中,将蒋介石视为秦桧,将汪精卫视为石敬瑭,认为这些投降派均难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他更进一步指出,所有外交努力,所有国际交涉,都应建立在“敢战”的基础之上,否则都毫无意义。在当时情势之下,汉奸与卖国贼大行其道,就正是投降派们“不敢战”的结果。他激奋地宣告,“今日之势,使我辈处之,唯有一战”,并再次发出了与致孙思昉的信中相似的感慨,称即使“明知必败”,也应当奋勇应战,因为这关系到人格国格,因为“战败而失之与拱手而授之,有人格与无人格既异,则国家根本之兴废亦异也。”

  但章太炎在“拥蒋”与“倒蒋”之间,心态也是极其矛盾的。他自谓“盖拥蒋非本心所愿,倒蒋非事势所宜”,但相比汪精卫等“创意卖国者”,还是希望能“促蒋出兵”抗战。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章太炎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衷心期望政府当局为抗战发出统一号召,章太炎更以一系列实际行动,痛斥当局投降派,声援各地抗战,全力“逼蒋”抗日。

  1932年1月13日,章太炎与熊希龄、马相伯、张一麐、李根源、沈钧儒、章士钊、黄炎培等知名人士,联名通电,痛斥当局“不抵抗”,强烈要求发动全民抗战。电文说:“守土大军,不战先撤,全国将领,猜贰自私,所谓中央政府,更若有若无”,要求国民党各派首领“立集首都,负起国防责任,联合全民总动员,收复失地”,否则“应即日归政全民,召集国民会议,产生救国政府,俾全民共同奋斗”。6天之后,章太炎又率张一麐、赵恒惕、沈钧儒、李根源等,联名通电全国。这则《请国民援救辽西》通电,对东北义勇军的奋勇抗敌予以了高度评价,称“义勇军以散兵民团合编,妇女老弱,皆充负担之役,胜则如墙而进,败则尽室偕亡,所谓将军有死之心, 士率无生之气者,于此见之”。他严斥当局“素无斗志,未闻以一矢往援”,指出“国家兴亡之事,政府可恃则恃之,不可恃则人民自任之”。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悍然对上海闸北发动了突然袭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在人力物力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奋起自卫,顽强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就此拉开了淞沪之役抗战的序幕。章太炎此刻正居于沪上,目睹日军残暴与我军英勇,大为感动与激奋,为之撰写《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他盛赞此次战斗中的我军表现,称“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篇末,他仍不忘再次告诫当局,应当团结一致,勇于“御外”而非“内争”,文中写道:“自民国初元至今,将帅勇于内争,怯于御外,民间兵至,如避寇仇。今十九路军赫然与强敌争命,民之爱之,固其所也”。

  1936年5月,终于在章太炎逝世前一个月,蒋介石致信章太炎,保证相互信赖,庶几团结一致共渡难关。6月4日,章太炎于逝世前10日,复信蒋介石,最后一次痛陈利害,促其抗日。信末,谆谆告诫道:

  “若夫开诚布公,以悬群众,使将相之视枢府,犹手足之头目,转移之妙,自在庙堂,此非草野所能与,而固不能不殷殷期望者也。匆遽阵辞,当不以临渴掘井为诮”。

  这是在最后一次提醒蒋介石,全民族统一抗战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不可再犹豫权衡、但求自保,必须尽快“开诚布公,以悬群众。”

  遗憾的是,章太炎没能看到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大幕开启。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于苏州锦帆路寓所。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章太炎以老迈之躯,口诛笔伐,南北驱驰达5年之久,以一代文士的赤诚良知,向政府、学界、民众大力呼吁,为全民族统一抗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为其早已著作等身、声名远播的个人生涯划上了壮丽苍凉的句号。半年之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不得已以武力逼迫蒋介石,中国终于走上了国共合作的全民族统一抗战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