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辛亥革命网 2015-07-14 10:53 来源:团结报 作者:步平 查看:

这些年来,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成为影响日本与中国、韩国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参拜靖国神社的要害问题究竟在哪里?

  这些年来,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成为影响日本与中国、韩国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参拜靖国神社的要害问题究竟在哪里?日本的多数媒体报道日本政要参拜是对自己国家的战争死难者的悼念,是对本国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但参拜靖国神社真的是那么单纯么?为什么靖国神社明确表示不承认对阵亡者个体的“悼念”感情呢?中国的多数媒体则报道说:靖国神社里面“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牌位”,所以参拜是错误的。但是,且不说在靖国神社中其实并没有“牌位”,就是那些甲级战犯,也是在1978年才被秘密“合祀”进去的。那么,1978年以前参拜靖国神社难道就没有问题了么?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靖国神社是如何建立的,需要考察靖国神社的特征与它在战争中的地位,特别是其地位在战后的变化,以及日本国内围绕靖国神社要求恢复战前地位的争论。

  第一,战前建立的靖国神社不是普通神社,与日本传统文化无关

  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祭祀场所,而神道教是从公元5世纪开始就在日本流行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宗教,日本的神社达8万多座。但是,与在日本历经千年以上的神道教的传统不同,明治时期才建立起来的靖国神社,其祭祀的主神是此前神道教传统中并不存在的,以战争中阵亡军人构成的“靖国之神”。建立靖国神社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提高为天皇献身的日本军人的社会地位,其实就是为鼓励日本军人和日本人为天皇献身的行为。所以,靖国神社是日本在实施维新、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为统一国民意志和完成民族认同而创造的精神工具,已经脱离了神道教的传统,也并非日本的文化,相反,靖国神社是同战争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是明治政府的“国家宗祠”。之所以这样定位,其理由一是因为靖国神社从建立后就由日本陆海军省管理,使用国家的经费,装饰以皇室专用的菊花纹章,而是否可以被合祀进入靖国神社,以对天皇的忠诚为唯一的价值标准;二是阵亡者一旦被合祀进入靖国神社,其个体的存在即消失,成为抽象的作为整体意义的“靖国之神”的组成部分;三是日本战败前,政府要求日本人不分信仰普遍参拜靖国神社,强调参拜的意义不是表达对阵亡者“哀悼”,而是“英灵彰显”,即对靖国之神的敬仰。

  具有以上特征的靖国神社,在日本发动战争后,成为鼓动日本青年人为天皇献身的教育工具。特别是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阵亡人数的急剧增加,日本政府需要征用大量的日本人进入军队,为了欺骗和愚弄社会舆论,所以必须宣扬为天皇牺牲的“靖国精神”,要求全社会不分任何宗教信仰均须参拜靖国神社,还在每个县分别建立一座同样性质的作为地方性靖国神社的护国神社。这时的靖国神社从形式到内容完全成为日本政府鼓吹战争的御用工具,神社成为国家神社,神道教也成为国家宗教。靖国神社成为军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945年11月,在美国军队占领日本的背景下,靖国神社还坚持举行了一次合祀仪式,声称把在战争中阵亡的所有的“英灵”都已经合祀在靖国神社中了。据最新的统计资料,目前在靖国神社中合祀的数量为246万之多。

  第二,战后的靖国神社失去了国家神社的特殊地位

  日本投降后,占领日本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也注意到了靖国神社在战争时期扮演的角色,即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具。为防止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东山再起,盟军决定对靖国神社以及日本的国家神道采取压制和打击的政策,麦克阿瑟甚至产生过将靖国神社放火烧掉的念头。但是在教皇的“尊重宗教”的劝告下,盟军决定在1945年末公布“第68号敕令”和“国教分离指令”,即取消神道教作为国家神道的地位,宣布不再保留国家神社,国家也不得向神社提供经费。于是,包括靖国神社在内的国家管理的神社失去了原来的特殊地位,神社中的神官也失去了在政府中的职位,神道教的国家宗教的地位崩溃了。靖国神社虽然还存在,但只能作为宗教法人,而不再是国家宗祠。1947年5月3日施行的日本宪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宗教与政治分离的原则,“国家神道”的体系被彻底瓦解。盟军总司令部认为这样做即可铲除军国主义滋生的阵地。

  第三,靖国神社力图恢复战前国家神社地位的活动

  国家神道虽然从制度上被瓦解,但是长期影响日本社会的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的国体教义和神社中央集权性的编制并不可能立即崩溃。战后初期,靖国神社与一部分神社结成宗教性的联盟,并竭力争取日本的战争遗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的支持,提出恢复靖国神社由国家管理和维护(国家护持)的政治要求,即“国家管理靖国神社法案”,他们还呼吁日本政府使用国费支付靖国神社的慰灵仪式费用。靖国神社和日本遗族会的理由是:合祀在靖国神社中的“英灵”是为日本国家牺牲的,理应由国家负担。保守政党据此提出了“国家管理靖国神社法案”。

  由于这一政治要求露骨地反映了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趋势,同时也公然破坏了“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所以,“国家管理靖国神社法案”被提到日本国会后,连续6年被否决。于是,自民党议员,当时的众议院内阁委员长藤尾正行在1975 年提出了 “阶段性方案”即所谓“迂回方案”。所谓“迂回”,就是暂时不提国家管理靖国神社,但要“促使天皇和政府首脑对靖国神社的表敬”,即“正式参拜”。这里所说的“正式参拜”的概念指:在参拜时书写自己的政治身份;携带随员,乘坐公车;使用公费购买参拜时的祭祀用品。因为一旦实现了这一目标,距离“靖国神社法案”的要求也就不远了。从此,自民党和日本的右翼和保守势力就开始竭力鼓动日本的政治家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国会的右派议员成立了“报答英灵会”、“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等。呼吁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在顽固地坚持侵略战争时的历史认识,顽固地为历史翻案。这就是迄今为止在日本社会始终鼓噪不休的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