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与台儿庄战役

辛亥革命网 2015-07-14 11:09 来源:团结报 作者:郑学富 查看: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这部雄文巨著中,毛泽东提到台儿庄战役达13处之多,可见台儿庄战役对此文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其发表的历史背景、观点的论述和事实论据都与台儿庄战役密不可分,在这部雄文巨著中,毛泽东提到台儿庄战役达13处之多,可见台儿庄战役对此文的重要性。

  台儿庄战役为《论持久战》问世提供了契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丧,日军长驱直入。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一举歼灭日本侵略军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一万余人。台儿庄大捷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决心。徐州会战后,这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终于写成。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在延安引起轰动,迅速传播到各个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行动纲领。可以说,台儿庄战役的爆发为《论持久战》的问世提供了契机。

  武汉会战结束后,在陪都重庆,周恩来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素有“小诸葛”之誉的白崇禧听完介绍,让周恩来一定送给他一本,白崇禧进行了认真研读,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送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

  台儿庄战役有力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在抗战初期,日军凭借精良武器,攻城略地,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一时悲观情绪笼罩全国,“亡国论”甚嚣尘上。1938年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后,一些人又鼓吹“速胜论”。

  “亡国论”和 “速胜论”一是盲目悲观,一是盲目自大,都对当时的抗战产生了不良影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毛泽东分析道,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于是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引用台儿庄战役论述抗战的战略战术问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台儿庄战役正是采取的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在具体战术上,毛泽东更是引用台儿庄战役来阐述。如在论述优势或劣势时,毛泽东指出:“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如台儿庄胜利的前夜,这时当地孤立的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劣势,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和劣势之例。”在论述主动被动时,毛泽东指出:“大抵日本在其进攻阶段中,因其军力之强和利用我之主观上的历史错误和现时错误,它是一般地处于主动地位的。但是这种主动,已随其本身带着许多不利因素及其在战争中也犯了些主观错误,与乎我方具备着许多有利因素,而开始了部分的减弱。敌之在台儿庄失败和山西困处,就是显证。”由于日军长期受武士道和效忠天皇的教育,自信傲慢,宁死不降,因此在战争初期,出现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但是如何破坏日军不可屈服的精神,毛泽东指出:“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就是明证。”在指出敌人战略错误时,毛泽东连续引用了6次台儿庄战役,他指出:“从战略和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计其大者有五。一是逐渐增加兵力;二是没有主攻方向。台儿庄战役以前,敌在华中、华北大体上是平分兵力的,两方内部又各自平分;三是没有战略协同……津浦南段打小蚌埠时,北段不动;北段打台儿庄时,南段不动;四是失去战略时机;五是包围多歼灭少。台儿庄战役以前,上海、南京、沧州、保定、南口、忻口、临汾诸役,击破者多,俘获者少,表现其指挥的笨拙……台儿庄战役以后,虽已改了一些,然根据其兵力不足和内部矛盾诸因素,求不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把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阐述他的战略战术时,台儿庄战役是一个有力的事实论据,并且多次充分引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