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抗战的真谛

辛亥革命网 2015-08-03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卫明 查看:

持久抗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

持久抗战的真谛

——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持久战思想的异同

  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持久抗战战略的成功实施。持久抗战,这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典型地反映出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也导致了两个战场不同的抗日结局。

  共产党的持久抗战理论

  早在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就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武汉出版。封面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道,一旦中日爆发战争,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以后,刘少奇、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阐述持久抗战的观点与方法。1938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主要内容有:

  第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任何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在这场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加上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第二,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