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武汉人力车夫(4)
辛亥革命网 2015-08-04 09:0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根据一些车夫的回忆,被拉去的车夫,先关在汉口利济路警察局或武昌长春观,然后押到汀泗桥,换上日本军服,被送到日军队伍里当马夫、伙夫,或抬担架、修公路、搞运输。许多人到羊楼洞修公路,一直修到湖南岳阳、长沙,最远的到过广西桂林、荔浦、柳州、南宁等地。时间短的几个月回来,时间长的到日本投降才回。车夫桂景珊说:“日本鬼子凶残的很,连吃饭也不给碗,每顿饭给一坨饭,让我们用手捧着吃。要逃跑就枪毙,用枪押着我们修了一个多月公路。……我们抓去时衣服穿的少,长期不发衣服,破烂不堪,病了不给治,活活折磨死了不少人。” [20]许多人惨死在日军的折磨和杀戮之下。
被拉车夫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他们对敌人充满仇恨,留在武汉日军中的一部分车夫和逃回来的人以及被抓者的家属,经常想办法报复敌人。日寇不好对付,他们就报复助纣为虐的伪警察、伪官员。有的乘汽车在街上碰到警察就在车上顺势打警察一耳光,有的三五成群穿着日本军装打警察,警察还以为被日本主子打了,敢怒不敢言,吃哑巴亏。伪市长石星川是大拉夫的主使者,人力车夫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把他用麻袋装了扔到江里去。石星川在市政府送一个日本人出来,碰见来了一帮请愿的人力车夫,吓得掉头往里跑。车夫们盯者石星川的行踪,有一天终于发现石星川的轿车开来,于是一拥而上,并用石头打破车上的玻璃,砸伤石星川。由于其副官的阻拦,石才脱身。此后石星川“再不敢出来”。 [21]曾经当过伪警察的张开榜说:石星川家住在珞珈山街,前后都有人守门,有时叫仆人倒茶,把茶送过去,他又不见了,已经到了“疑神疑鬼,坐卧不宁”的地步。 [22]
被拉夫的人力车夫和其他苦力工人,为了不给日军当炮灰,随时随地都伺机逃跑。在汀泗桥集中时,许多工人合伙逃跑,结果被日军发现,打死很多人,造成“汀泗桥事件” [23]。一路上都有人逃跑,或乘上山砍伐木料跑去新四军游击区,或跳下火车跑回老家,或半夜挖宿舍墙洞逃走。有的半路被抓回枪毙了,侥幸逃脱者返回武汉的路程也是历尽艰辛,过封锁线,躲日军扫射,餐风露宿,忍饥挨饿,九死一生。
总之,武汉沦陷时期,人力车夫受尽苦难,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斗争。
抗战时期武汉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是日本侵略所造成的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一个缩影。他们虽然处于社会底层,素质并不高,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在全民总动员的大潮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给抗战以力所能及的支援,予敌伪一定程度的打击,是值得肯定的。就像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所说:“觉得他(人力车夫)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平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有的拉车带倒了人自觉到警局接受处理(鲁迅《一件小事》),有的拾金不昧(郁达夫《薄奠》),有的为了客人乘坐舒适暖和,用漂亮的毛绒毯子做座垫,北风吹来冻得要死也不披一披毯子,生怕自己衣服脏弄坏毯子(刘半农《车毯》),有的把自己的棉袍盖在乘客脚上(周恩来《死人的享福》),有的成天把车擦得亮亮的(闻一多《飞毛腿》)……, [24]也看到了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抗争精神。
【注】:
[1]转引自武汉市三轮车服务公司编.人力车三轮车志资料汇编第一篇(1888-1949),李天松藏1982年稿本.大公报.1946-11-4.
[2]武汉文史资料·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第3辑第71页.
[3]武汉文史资料·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第3辑第85页.
[4]关梦觉.献金台上.新华日报,1938-7-11.
[5]武汉文史资料文库 第一卷.武汉出版社,1999:528.
[6]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图志.武2001:84.
[7]民众献金运动.新华日报社论.武汉文史资料·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1998:79.
[8]大公报 1938-7-12.
[9]武汉文史资料·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第3辑第84页
[10]鄢少霖.武汉人力车业概况.武汉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19,卷号93.
[11]武汉文史资料·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第3辑第225-226页.
[12]武汉日报,1938-10-20.转引自武汉市三轮车服务公司编.人力车三轮车志资料汇编第一篇(1888-1949).李天松藏1982年稿本.
[13]转引自武汉市三轮车服务公司编.人力车三轮车志资料汇编第一篇(1888-1949).李天松藏1982年稿本.硚口工人冯水清访谈记录(1981年8月记).
[14]武汉日报,1938-10-20.转引自武汉市三轮车服务公司编.人力车三轮车志资料汇编第一篇(1888-1949).李天松藏1982年稿本.
[15]转引自武汉市三轮车服务公司编.人力车三轮车志资料汇编第一篇(1888-1949).李天松藏1982年稿本. 武汉日报,193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