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内砖茶生产与外销(3)
辛亥革命网 2015-09-08 09:0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晓航 查看:
1941年该厂该成为湖南省砖茶厂,并在桃源县设立分厂扩大生产,同年桃源分厂首批黑砖茶10万片计20万公斤运抵兰州,从此安化黑茶开始供应中国内地的大西北市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绿茶、红茶外销日益困难,但是砖茶因为苏联和西北市场有很大的内需,销量日增。安化黑茶支撑起战时中国砖茶的大半个天,不仅满足了苏联和西北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也为战时经济换得大量外汇,以购置大量战略物资。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华茶已经无法在香港转口,安化黑茶改经陕西甘肃运销新疆和苏联。1942年6月湖南省砖茶厂改制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仍由彭先泽主持。茶厂扩大到12个分厂,压制机增加到50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他在自己的专著《安化黑砖茶》中论述;截止1944年安化黑茶厂共压制黑砖茶356万块。其中有200万块运至新疆出境至苏联,其余交付兰州甘肃贸易公司,供应边销。
三.东南一隅----战时福建的“骆驼牌“砖茶
东南沿海的福建是中国的产茶大省,茶叶产量高,品质优良,所产的乌龙、红茶、绿茶、白茶、花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抗战时期江浙相继陷落,福建由于多山地丘陵,日军掌控不易,因此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国统区。尤其闽北山区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茶叶生产发展。1939年4月中茶公司成立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和南平茶叶管理处,统制闽北茶叶,从福州租用英国轮船运茶到香港,履行对苏联的茶叶出口和易货贸易。
在晚清,福州曾经和汉口、九江并列为中国三大砖茶中心。1872年,俄国茶商阜昌洋行在福州设立砖茶厂,以后相继在南平,西芹、建瓯等地设立分厂,1880年是福建砖茶最盛时期,出口达6214.32旽。不过福建砖茶厂虽然多,规模都比较小,。后来俄国茶商集中在汉口建立机器砖茶厂,将福建的砖茶厂先后关闭。抗战时期,由于福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免于战火。福建省政府期望重整茶业。1940年福建省贸易委员会在崇安成立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张天福等专家也到建阳,水吉等茶叶产区指导茶树更新。福建历来以外销散茶为主,制茶所留下的茶叶末在抗战的艰难时期要充分利用。故中茶公司在1943年在福州设立砖茶厂,以绿茶,红茶末压制砖茶。其品牌就是“骆驼牌“茶砖。运至香港和东南亚外销,其外包装纸有蓝色”福“印字样,包装上有广告词;‘此等砖茶用上等茶叶压成 品质美,价格廉 助消化 提精神,如蒙赐顾 无任欢迎”。
福州于1944年10月5日遭日本进犯而沦陷,该砖茶厂停工。所以生产年限不长,所以,留下来的实物甚少,但是留下的实物砖茶及其包装,是见证抗战时期的福建砖茶业的证据,更显珍贵。
四. 茶船古道,南洋锡矿的救命茶----广西梧州“六堡茶”
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主产区在广西梧州的六堡镇而得名。它已有200多年产制历史,根据茶史考证;六堡茶可能是清初从湖南江华、道县一带传入,与湖南安化黑茶都属于槠树叶种。制茶方法颇为近似。其品质特色是条索紧结,汤色红浓,味醇适口,香气陈厚,带有特殊的槟榔味,而耐久藏。由于它具有清热去燥,生津止渴,消食除滞的保健功效,民间常常把盛放多年的六堡茶用来治疗痢疾,消暑解毒。一般茶水于夏季久放易坏,可是六堡茶却隔夜不馊。因此特别适宜在潮湿的岭南地区销售。长期以来,六堡茶主要销售在两广和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清末,由于生活艰困,两广城乡不少人下南洋谋生。他们吧家乡的六堡茶也带到南洋。尤其在大马来西亚,由于该地在19世纪中期发现蕴藏量丰富的锡矿,许多人去锡矿打工。当地气候湿热多有瘴疠,从采锡矿采掘的华工,还是在河水里淘洗锡米的妇女都是在头顶烈日,水深过膝盖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因此常常发生中暑,风湿,痢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华工们发现;只有六堡茶能够去热解暑,调理肠胃。因此他们把六堡茶称为救命茶。有这个茶就能活命。由于锡矿工人对六堡茶的依赖,当年锡矿场如果不提供六堡茶,是招不到工人的。每一天负责烧饭的厨工必须要煮茶;每天用木柴烧一大铁锅开水,然后从茶篓子里抓一大把黑乎乎的六堡茶,闷茶。下井的工人们就会带着各自的茶桶来盛茶,提着下矿井。所以在马来西亚的锡矿区,六堡茶是生活的必需品。
六堡茶所以流行在两广和东南亚除了它的健身药理作用外,因当地水路交通便捷,价格相对便宜,故劳苦大众消费的起。两广之间因珠江水系而运输通畅。每到采茶季节,将六堡茶制作。有散茶,也有压成砖茶的。从当地码头装船起运,进入贺江转西江可直达广州,在转运港澳和南洋各地。故人们又称舟楫往来的运茶水路为“茶船古道”。
根据1937年《广西特产志》载;“民国十五---十六年苍梧六堡茶产量在60万斤左右,每担价格30元。”在六堡茶区几乎人人都会做茶,在茶叶杀青后,他们用双脚搓踩揉茶。由于茶液长期浸泡,竟使得制茶人都是黑足。外地人一看到黑足人必定是六堡人。在抗战时期,日军将战火烧到广西的梧州•,交通堵塞,六堡茶的外销一度衰落。抗战八年,估计每一年产茶1500担只有,1938年广州陷落后,经西江,珠江至广州的航道受阻,使得六堡茶外销一度中断。但是,南洋特别是马来西亚的锡矿区对六堡茶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茶商只好翻山越岭至六堡购茶。再冒着风险将六堡茶运到南洋。1941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六堡茶的主销区销售全部停顿。但是,在销售停滞时期,一些茶行收购的六堡茶由于无法运销只能积压在仓库里。1945年,战争结束,但是六堡茶的生产一时难以恢复,这些积压在仓库里的陈年老茶品质更加醇厚温润,其价格疯涨几倍,奇货可居,成为藏家抢购之物,那已经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