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关键是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路线正确(2)
辛亥革命网 2015-09-15 08:4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慎明 张顺洪 查看: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冲锋陷阵,与日寇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模范。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蒋介石政府的高级官员,往往本身就是大资产阶级,甚至是官僚买办阶级。1939年10月,日本特务机关关于国民政府官员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的一个秘密报告说,蒋介石拥有资产809万美元,宋美龄有377万美元,宋子文有637万美元,孔祥熙有635万美元。这在当时都是天文数字。蒋介石集团的抗战夹带着保卫其所代表的大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私货。抗日战争期间,他们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苏联、美国等国的一部分抗日援助攫为己有。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这样痛斥说:“他们都是贼,每一个都是,他们从我们援助的数十亿美金中偷了7.5亿。他们就这样把钱偷走, 然后投资在巴西圣保罗,有些甚至是我们的正脚底下——纽约的房地产。”连蒋介石自己也承认:“在没有开战以前,一切危险困苦艰难挫折的情形,我都已料到,但决不料我们的军纪,会败坏到这步田地!在北方作战的情形,我只听得说,在上海作战的实况,我亲眼看见,一切的失利溃乱,抢劫掳掠。”
从国共两党在两个不同战场上的不同作用看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路线的正确
从整体上说,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充分肯定的。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作了明确、科学的阐发。他说:“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其中所说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就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官兵。毛泽东同志还明确指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我们可以把全面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国民党的角度,还可以把抗战分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从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四个阶段。让我们看看国共两党及其军队在这四个阶段的不同表现。
一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是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第一个阶段,即东北沦陷阶段。在这一阶段,共产党坚决抗战,而国民党政府却实行“不抵抗”的妥协退让政策。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留驻东北的有近20万人,而日寇在东北各种军队包括武装在乡(退伍)军人和警察,总共才2万余人,东北军的兵力明显占优势。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申报》主笔史量才甚至因撰文主张“安内必先攘外”,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结果,东北富饶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成了日寇全面进攻中国的前沿基地和物质基础。在这一阶段,东北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的游击战争。
二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是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当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共投入80多万兵力,先后组织了淞沪、沂口、徐州、武汉等一系列大战役,可谓壮怀激烈、可歌可泣。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总体上是积极的,是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力军。其主要原因是:蒋介石有民族主义的爱国的一面;全中国人民包括国民党及其军队内部形成了强烈要求抗日的强大压力;美、英不愿意看到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导致自身在华利益受损;苏联不愿意看到其在远东受到日本的直接威胁;日军的进攻直接威胁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宁沪一带,国民党其他军政要员的财富也有很多在宁沪及平津一带,国民党迁都、转移财富都需要一定时间。这些都决定了此阶段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本质上是大撤退前的阻击战和掩护战,也必然导致正面战场各个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失败而告终。即使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最终结局也不能例外,仅仅是为国民党的大退却赢得了些许时间。仅一个月后,日军再整理集结夺取台儿庄直扑徐州时,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已基本搬空南逃。
三是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第三个阶段。在此阶段,共产党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积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却是妥协、退让甚至图谋投降、积极反共。广州、武汉陷落后,日本十分清楚国民党的底牌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便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也投桃报李。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成立了“防共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把坚持抗战的内涵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同年6月,国民党秘密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规定“共产党活动最烈之区域应实行联保连坐法”。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此时的日本急于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腾出兵力抢占西方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以配合德、意两个法西斯盟国,并缓解德国对其解除对苏联威胁的不满。在此阶段,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在对国民党劝降的同时,也发动了若干次军事进攻。国民党政府为了保住西南、西北大后方,组织了桂南会战、枣宜会战等。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定的抵抗,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总基调。而这一时期,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并使人民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抗战开始时的5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除了陕甘宁边区,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建立了16块抗日根据地,拥有近1亿人口,成为全国抗战重心。
四是从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这是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第四个阶段。在此阶段,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并于1944年春转入战略攻势作战,而国民党则是被迫抗战、片面抗战,并严重丧失民心军心,最终酿成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国民党政府对美国、英国的依附性决定了其对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态度。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时,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为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党政府命令各战区对日军发起进攻,也曾给日军以有力打击。特别是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造成日军死伤5万余人。1942年2月,国民党政府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远征军的将士英勇无畏,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日军用于这次作战的总兵力有50余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前总人数已达几百万。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以及贵州省的一部,共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146座城市。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空军基地和飞机场被日军侵占。6000多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无数资源被强占、财富被掠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正是这次豫湘桂大溃败,使美国看清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是如此不堪。在此阶段,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大发国难财,扩张官僚资本;在政治上压迫人民民主运动,在天水、西安、重庆、上饶和贵州等地设置的“集中营”中,被逮捕、囚禁并施以精神肉体折磨的共产党员和各地抗日进步青年达20万之多;加上豫湘桂大溃败,导致更多人包括国民党阵营中许多人对国民党政府越来越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