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久抗战的物质保证(2)

辛亥革命网 2015-09-16 15:1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罗平汉 齐小林 查看:

中国以一个贫而弱的农业国抵御日本这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进攻,如何维系经济不至崩溃,为抗日战争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成为中国能否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

  金融贸易政策是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抗日战争期间,各根据地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在稳定根据地金融秩序、活跃根据地市场、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管理进口,保护出口”的贸易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各个根据地输出产品来换取根据地急需物资,维护根据地经济安全和物资充裕,同时能起到保护和支持边区实业,活跃边区市场,增加根据地政府税收等作用。

  在多种政策措施共同作用下,各根据地的经济均有所发展,为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44年粮食产量比1937年粮食产量将近多出一倍。其他根据地农业建设的成绩也很大,晋绥根据地军队于1943年开荒20余万亩,相当于群众开荒总数的1/3,收细粮3万余石,养猪1万余只,做到了每人每月食肉3斤。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工业几近空白,经过艰苦的努力后,各根据地创办了纺织厂、造纸厂、制革厂、被服厂、农具厂、制药厂、兵工厂等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以棉纺织业为例,陕甘宁边区1943年拥有纺车120255架,纺纱417852公斤,织布63334大匹。农业、手工业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抗战前延安只有店铺100多家,到1943年就发展到400多家。1944年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实现19亿元边币的出超。

  1941年起,中共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各抗日根据地不但坚持下来,而且1943年之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人口都有了新的发展。到1945年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武装力量达到91万人,不脱产民兵200万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达到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550余万,这其中,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根据地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经济贡献

  全世界800万华侨中有400多万人参加了捐款,中日两国侨民对本国捐款之比为31∶1。八年全面抗战海外华侨捐款总额达13亿多元国币。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华侨在国内投资近18亿元,掀起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高潮。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抗战。海外华侨虽远离祖国,但心系抗战,他们以人力物力积极支持抗日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外华侨在经济上支持抗日战争,主要通过捐款、侨汇、贸易和投资等几种途径。

  捐款是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主要方式。战时华侨捐款从“九·一八”事变时已经开始。捐款的阶层极其广泛,从侨领巨商到生活清贫的工农大众无不参加捐款。当时全世界800万华侨中,有400多万人参加了捐款,中日两国侨民对本国捐款之比为31∶1。据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的统计,八年全面抗战海外华侨捐款总额达13亿多元国币。华侨的大量捐款,是战时国民党政府财政经济的重要补充、支持祖国长期抗战的重要财源。

  侨汇是指华侨寄给家眷的日常生活费用。由于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侨汇弥补了入超造成的外汇亏空,被认为是中国无形的输出。从1931年起,侨汇数量逐渐递增,弥补入超的百分比愈来愈大。1937年至1940年,侨汇与入超比例分别是411%、521%、414%、232%。抗战时期的侨汇,一方面垫补了政府大量军费开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府的军费开支约123亿元,当时侨汇即有53亿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总收入的1/4,相当于军费开支的43%;另一方面,大量的侨汇充作法币准备金,促进法币的流通,巩固了法币在国际上的信用。

  积极从事与祖国的商业贸易,是华侨支持祖国经济抗战的重要途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南洋华侨与祖国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七七事变前,我国由南洋各国经常进口贸易为2.6亿元至3亿元,出口为2.6亿元至4亿元;1940年,进口额增加到9.2亿元至11.9亿元,出口增加到10.1亿元至16.6亿元。华侨在我国与南洋的战时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多从南洋进口米、胶、油、药等战争急需或国内紧缺物资。1940年,中国农业严重歉收,南方15省稻谷夏收较往年降低20%,农产品总量减低10%,重庆大米价格指数从5月间213上升到12月间的1004,国民党政府到南洋购买了3万市担米粮,及时补充了我国战时的粮食不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很快被日军占领,国民党政府困守大西南,财政经济出现较大困难,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大量侨汇断绝、贸易中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华侨直接在国内投资,稳定和繁荣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经济。为开发和利用大后方的经济资源,国民党政府先后制定了《非常时期华侨投资国内经济事业奖励办法》《指导归侨垦殖暂行办法》等。海外华侨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在祖国投资,其资本主要集中在工矿业、垦殖业和金融业。据统计,抗战时期华侨在国内投资近18亿元,掀起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高潮。战时的华侨投资是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又一贡献。如南洋侨领张百基所说,华侨投资可以大量开发资源,可以稳定后方资源,可以抵制敌货流入,可以发展海外国货,可以充实国防利器,可以代替当前捐款之外汇,可以维系华侨爱国之重心,可以拒绝敌伪挑拨之阴谋。

  78年前中日之间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以一个贫而弱的农业国抵御日本这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进攻,如何维系经济不至崩溃,为抗日战争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成为中国能否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其他客观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了两个战场,然而无论正面战场抑或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的经济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只能通过悉心合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来克服困难,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支持抗战。海外华侨以捐款、侨汇、贸易、投资等方式支持祖国的抗战,国际盟友也给予中国抗战巨大的物质支撑,这些都为持久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