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迹

蓝天蔚年谱1911年(2-4月)

辛亥革命网 2016-04-22 09:37 来源:《蓝天蔚年谱长编》 作者::蓝薇薇 查看:

2月22日(一月二十三日) 蓝天蔚所部第二混成协与曹锟第三镇、张绍曾第二十镇构成东三省主要军备力量。

 

  1911年(宣统三年 辛亥) 35岁

  1月 东北鼠疫爆发经年。清政府下令在山海关一带设卡严防。

  4月 锡良病免。赵尔巽接任东三省总督。

  广州起义爆发。黄兴、朱执信率敢死队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事后收殓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5月 清政府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5—7月 湘、鄂、川、粤四省绅商学界和工农群众进行集会、游行、罢课、罢市。保路运动迅速兴起。

  6月 四川谘议局、铁路公司股东会在成都发起组织保路同志会。7月14日川汉铁路公司宜昌分公司四万多工人罢工。8月 四川铁路公司股东会和保路同志会为反对铁路国有,在成都发动罢市、罢课,全川响应,25日清政府命川督赵尔丰严行弹压保路运动。9月2日,又命端方率鄂军入川查办。

  7月 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作为策动长江流域各省起义的领导机关。

  清政府调集禁卫军及近畿各镇于永平附近举行大操,派载涛总监两军。行辕设在开平通永镇守使署。

  9月 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次日,四川保路同志军包围成都。

  10月 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拥黎元洪为都督,民军占领汉口、汉阳,在汉口成立军政分府。

  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两镇北洋新军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复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队西上长江,协同会剿。

  清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发动滦州兵谏。清政府下罪己诏。

  11月 清政府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

  北洋军攻陷汉口。黄兴统湘、鄂革命军分三路渡汉水反攻汉口,失利,退回汉阳。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福建等地相继响应武昌起义,建立各省军政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在上海会议,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  

  上海学界首起组织中华学生军,支援北伐。上海工、商、学、妇女各界及各省旅沪人士自发组织起二十五个军事团体,誓期北伐,光复幽燕。

  清资政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6日,袁内阁正式组成。

  汉口英领事斡旋南北议和,向南北双方提出议和三条件: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12月 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首次开议,讨论停战问题。

  十七省代表和华侨列席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议,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的绝对多数正式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22日(一月二十三日) 蓝天蔚所部第二混成协与曹锟第三镇、张绍曾第二十镇构成东三省主要军备力量。

  《申报》谓:东三省从前军备本不过一种,腐败不堪之旗兵,即应归淘汰之绿营。自日俄退兵以后,以三省地方辽阔,盗贼出没,又逼处两国之间,始由北洋临时派遣第三镇一镇及第二混成协一协前往镇慑,至今尚称得力。嗣光绪三十二年,政府决议饬令奉吉黑三省各练新军一镇以资分布,故光绪三十四年又由奉天编成一镇,作为第二十镇。吉林则自该抚陈昭常极力扩张召募壮丁改编旧制,于是始有第二十三镇之组织。去冬曾由与锡督联衔具奏已见上,故东三省现在军备确有三镇一协。即所有命任各官亦尚能各称厥职。今并分别识之:第三镇统制官曹锟,第五协统带官卢永祥,第六协统带官徐永金,第二混成协统带官蓝天蔚,第二十镇统制官张绍曾, 第三十九协统带官周国祥,第四十协统带官潘矩楹[ 潘矩楹(1876—?),字舟庭。山东济宁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第二十镇标统、第二十镇三十九协协统、第二十镇统制、归化城副都统、绥远都统、川湘赣粤四省经略使署参谋长、直豫鲁巡阅使署参谋长、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长、张作霖高等顾问。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晋陆军上将衔。将军府矩威将军。], 第二十三镇统制官□□,第四十五协统带官高凤城,第四十六协统带官张春霆[ 《申报》载:张烈士,讳春霆,别字醉侯。湖北天门县人。(中略)乃改就吉抚陈昭常,聘任吉林新军协统,得与吴禄贞、蓝天蔚等结合,声应气求。(朱朱:《纪革命一先烈》,《申报》1929年12月6日,第12版)],其第二十三镇统制未经派人者,以成镇需时,尚在简定中也。惟黑龙江省人民稀少,又一时经费浩繁,即令该抚热心编练,成镇之期,恐亦在两年以后。(《东三省之兵力尽于是矣》,《申报》宣统三年一月二十三日,第四版)

  4月7日(三月九日) 蓝天蔚被加陆军协都统衔。

  《国风报》谓:初九日内阁奉上谕陆军部奏请陆军镇协历年派任通知统领各员恳恩分别给衔一折。陆军各镇统制官何宗莲[ 何宗莲(1864-1931),字春江,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投定武军。历任袁世凯创设新建陆军左翼步兵第二营领官、统带、北洋常备军左翼翼长、第一北洋教练处总办、第一协统领官兼宿卫营统领兼甘肃省河州镇总兵、陆军第一镇统制、察哈尔副都统、察哈尔都统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大总统府侍从武官。曾创办华兴造纸厂、丰年面粉厂。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晋陆军上将衔。1918年授弼威将军。]、马龙标[ 马龙标(?—1927),字锦门,山东济南人,历任山东护军使、陆军第五镇统制、陆军第五师师长、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京师军警督察长。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晋陆军上将衔,1921年授恒威将军。]、曹锟、吴凤岭、张永成、张彪、徐绍桢、孙道仁[ 孙道仁(1867—1932),字退庵,号静山,又作静珊,湖南澧州人。累官升至福建提督。武昌起义爆发,率福建新军于11月8日起义,被举为福建都督(1912年受袁世凯正式任命)。二次革命,发表福建省独立宣言,旋取消独立。1917年被任为黎元洪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张绍曾、吕本元、孟恩远[ 孟恩远(1856—1933),字曙村,又作树椿、树村,直隶天津人。历任新建陆军马队右队领官、保阳马队正中副营统领、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后来改为陆军第四镇)马二标统带、马队一协统领、吉林巡防营翼长及吉林督办剿防事宜、吉林陆军第二十三镇统制、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吉林护军使、吉林督军、吉林巡抚。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晋陆军上将衔。将军府惠威将军。]陆军副都统衔。陆军各协统领官李奎元、朱泮藻、王占元[ 王占元(1861—1934),原名德贤,字子春。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历任新建陆军左翼步兵第七营管带、清北洋陆军第一镇第一协步兵第一标统带、陆军第二镇第三协第五标统带、北洋陆军第二镇步兵第三协统领、记名总兵、陆军协都统衔、陆军第二镇统制官、中央陆军第二师师长、保定警备司令官、第一军右司令、豫南“剿匪”总司令、第二师师长、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等。1920年,北洋政府授陆军上将。1921年晋授壮威上将军名号。]、鲍贵卿[ 鲍贵卿(1867—1934),字霆九,辽宁省海城县人。毕业于榆关随营武备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历任直隶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安徽芜湖大通司令、北京陆军讲武堂堂长、黑龙江省督军、黑龙江省长、吉林督军、陆军总长、东省铁路公司督办、中东铁路董事、北京政府审计院长。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晋陆军上将衔。]、卢永祥、徐万鑫、陈光远[ 陈光远(1873—1939),字秀峰,直隶天津人。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历任武卫右军队官、北洋常备军军政司总务处总办、北洋第四镇第八协统领、第四镇统制(因兵变被罢免)、陆军中将兼总统府咨议官、热河巡防营统领兼赤峰镇守使、袁世凯军事模范团团副、新编陆军第十二师师长兼模范团督练、京津警备副司令、北京九门提督、江西督军。段祺瑞拟武力讨伐南方政府,与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共同阻止,被称为“长江三督”。北洋政府授陆军上将。]、王遇甲、洪自成、贾宾卿、李纯[ 李纯(1867—1920),字秀山,直隶人,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第二期。历任袁世凯创设的新建陆军的督队稽查先锋官、冯国璋手下提调、铁良京旗常备军、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冯国璋第一军第六师师长、将军府昌武将军、江西都督、江苏督军等职。和王占元、陈光远合称“长江三督”。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北洋政府授陆军上将。]、周符麟、王得胜、邓承拔、孙铭、杜汇川、王麒、许崇智、黎元洪、田中玉[ 田中玉(1870—1935),字韫山,直隶临榆人。毕业于山海关随营武备学堂。历任北洋陆军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北洋教练处总办、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兖州镇总兵、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北京政府陆军部次长、察哈尔特别区域都统、吉林督军、山东督军兼署省长等职。北洋政府授陆军上将。]、杨晋、吴介璋、马增福、赵理泰、施承志、易盛富、伍祥桢[ 伍祥桢,字玉亭。云南华坪人。历任第二十镇三十九协统领官、陆军二十师三十九旅旅长、湖南省长岳镇守使。1914年所部扩编为第四混成旅,任旅长,兼湘南镇守使。1915年7月随陈宧入川,次年1月任川南镇守使。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所部退至湖北宜昌,后溃散,遂去职。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潘矩楹、杨善德、萧星垣、姚鸿法[ 姚鸿法(1882—1947),字兰荪,江苏丹徒人。毕业于武昌农务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后历任山西督练公所参谋处总办、山西新军混成协协统、山西督练公所总参议、山西督军署高等顾问等职。北洋政府授陆军中将。]、高凤城、张春霆、毛继成、蓝天蔚、张行志、陈甲福陆军协都统衔。钦此。(《谕旨》,《国风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2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0页)

  4月(三月) 革命党人会议讨论推举蓝天蔚为鄂军都督候选人。

  许兆龙谓:单[ 单,即单道康。蓝天蔚原在湖北的新军第八镇第三十二标部下。]等未负使命,曾联合大部分同学在几次会议上拟推举蓝氏为未来鄂军都督。(《蓝天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七册,第86页)

  万鸿喈回忆[ 万鸿喈(1889—?),亦名迪庥,湖北黄冈人。文学社员,参加武昌首义,后转学警政。建国后,在湖北省文史馆工作。 按:万鸿喈的回忆经由张国淦叙述,略不同。 张国淦撰:宣统三年春三月,洪山宝通寺召开各标营队代表大会,蒋翊武嘱刘九穗约迪庥一同赴会,走至长春观门时,蒋翊武细语曰:‌“今日之首脑会,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 我(万迪庥)当答:‌“黎非同志。”刘笑曰:“早知老弟反对,开会时必有争辩,所以先为告知,可寻一空坪休息,详为解释。”在休息间,刘告迪庥云:‌“革命党人,均系士兵或正副目,下级官不多,中级无人。前蓝天蔚任三十二标时,曾推渠为都督,现蓝远隔奉天,党人知识,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够号召天下,诚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相,响应困难。且黎平日待兵较厚,爱惜当兵文人,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革命成功,似无不可。再湖北举义期间,决定派人往说吴禄贞,届时吴必设法领兵南下,与之合作,推举吴为都督,最为适当。将来推你为大东门司令,必多注意黎之行动。”(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86—87页)]:1911年4月(辛亥三月间),蒋翊武托刘九穗来邀我到洪山宝通寺开会,据说此会是各标、营、队有代表性的重要分子会议。我和刘走到长春观门口遇着蒋翊武,蒋小声告我说:“今日开会,是讨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的问题。”我当时回答:“黎非同志,何以推他为都督?”刘笑对蒋说:“早知万同志反对此事,开会时必有争辩,所以先为告知,我们可找一草地休息,详谈一下。”在休息时间,刘对我说:“革命党人中间并非没有首领人才,蓝天蔚在第三十二标的时候,大家即有意推蓝为都督,但他远在奉天,一时不能南来。最适合都督之选的是吴禄贞,但他也在北方,我们已决定先派人去和他接洽,恐怕他也一时赶不到。(万鸿喈:《辛亥革命酝酿时期的回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亲历辛亥革命·见证者的讲述》中,第504—505页)

  △ 蓝天蔚、吴禄贞、陈宧、石星川被议为革命党人联合之对象。

  韩锋谓:武昌起义时,近畿各镇皆集中于永平一带,准备秋操。因此,驻在滦州的第二十镇和驻在保阳的第六镇地位皆突形重要,同为敌我双方所注目。当时在京党人曾在李铁拐斜街国光新闻社密室开过好几次会议。大家认为绶卿(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字)原属同盟会成员,和四川的彭席儒(家珍)非常交好,席儒这次从日本士官辍学回国,亦是秉承绶卿的意旨,投身这次革命运动的。因此绶卿方面,只需派席儒前去联络,便可以顺利进展。但敬舆方面,我们只能和他的协统蓝幼豪(天蔚)通通声气,派人前去直接游说似乎尚无把握。于是决定先联络绶卿,次疏通幼豪,由幼豪影响敬舆。(韩锋:《武昌起义后在京党人的活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亲历辛亥革命·见证者的讲述》下,第1353—1354页)

  万耀煌回忆:记得在洪山会议时,有人提出过,我们研究保定是北京门户,京汉路枢纽,经常驻兵两镇,现第三镇已调滦州,秋操未返,只驻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先生,亦革命健儿,我曾听过他的演讲,闻已到保定,三位都是鄂人,士官同期同学,只要吴先生有意在保定独立,号召天下,以吴之声望,必群起而响应,况奉天有陈宧、蓝天蔚、石星川联合进兵,京畿不战可克,我决往说吴。(万耀煌:《万耀煌回忆录》一,中外杂志社编:《中外杂志》第16卷第1期,1974年7月,第23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