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事使得载沣更下定了决心罢免袁世凯。原因是袁世凯在财政清理和中美互派大使问题上的主张,激化了清政府内部矛盾,使载沣感到袁氏权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威胁,这是促使他作出罢袁决定的两个直接原因。
当然,这是清廷内部原因。除了这个内部原因,尚有外部因素。这个因素即来自于康有为、梁启超立宪派的运动。由于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因向慈禧告密而与维新派结下了世仇。就此,在康、梁的计划中,一直将除袁作为重要目标。就私而言,袁世凯是戊戌变法的告密者,除袁,乃是为戊戌死难的六君子报仇,就公而言,袁世凯是康、梁实行君主立宪的最大障碍,不除袁,则无以立宪。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康、梁与满清权贵载沣、载泽等在除袁的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康、梁的这一计划,一直未能见明显成效。直到1908年,两宫驾崩后,才有了机会,于是,康、梁积极谋划推动监国摄政王载沣除袁。他们通过时任外务部考工司郎中的满人长福(字绶卿)与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建立联系。善耆与度支部尚书、镇国公载泽关系“至密”,而载泽“大为监国(即载沣)所信用”。载泽和善耆告诉长福,“元凶(即袁世凯)之必去”“必无中变”。长福致信梁启超转告载泽和善耆所言,叮嘱梁启超“勿虑”。(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35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除袁,是康、梁立宪派一直积极谋求的长期计划。然而,在辛亥前夕,关于联袁、除袁,在立宪派内部是存在分歧的,尤其是康、梁之间分歧甚大。梁启超一直有试图联袁的计划,但康有为则坚决除袁。而且,随着时局的变化,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的政治关系也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在康、梁看来,袁世凯野心勃勃,是清末实行立宪的最大政治障碍。然而,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各派政治势力又不得不认为,袁世凯又是清末最具政治魅力和政治实力的政治人物,收拾清末的乱局,不得不借助袁世凯,可以说,袁世凯是清末几乎所有政治力量都十分惧怕的人物,尽管表面不愿意承认和接受,但内心则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在梁启超看来,既要打击袁世凯,又不得不与袁世凯合作,当没有更好的政治合作对象时,则不得不联合、依赖和借助袁世凯,进而与袁世凯合作,试图通过袁世凯政权来实行立宪。所以,梁启超的计划中,“和袁”是首要。当然,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合作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速速召开国会、实行立宪。
基于这样的考虑,梁启超等人便试图说服康有为认识到袁世凯之于立宪的价值,而康有为也一直在权衡。至少,在武装暴动和暗杀等都归于失败之后,康有为才逐渐意识到,不得不借助于袁世凯掌握政权来实行立宪。尤其是在经历了清廷假立宪的闹剧之后,康有为意识到,清廷的立宪只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而且清朝江山本已风雨飘摇,再加上光绪已死,大清江山气数已尽,而立宪派又无法归国执掌权柄,故不得不借助袁世凯这一势力来扫除南方革命党,进而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行宪。于是,在梁启超等人的劝说下,康有为改变了策略,一定程度上支持袁世凯,在“联袁”这一问题上,康、梁达成了基本一致。但康有为支持袁世凯的前提是,不能使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也即不能走革命党的武装暴动之路。这样,也才有了“滦州兵谏”这样的非暴力政变计划。而在袁世凯这方面,也一直期望康、梁归国辅政,并期望将内阁总理大臣之职给康有为。
梁启超曾在《袁世凯之解剖》等文中客观地评价袁世凯,认为其虽野心勃勃,然对于中国政治的进步是有绝大贡献的,而且有治理好中国的雄心壮志,中国之统一与进步,舍袁世凯而不得。故而在这一点上,与袁世凯联合,是梁启超的第一抉择。梁启超认为,袁世凯北洋系与孙、黄革命党相比,所带给中国的祸乱将会小得多,故梁启超需要的是依靠袁世凯而不是革命党来推翻满清王朝。再加上此时,全国各地反满革命军视如爆竹,所造成的混乱触目惊心,必须有一人出来收拾残局,而这个人,只能是袁世凯。
然而,滦州兵谏的失败,让梁启超立宪派失去了主动联袁、积极行宪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被袁世凯拉拢的被动局面。这一点,是梁启超始料未及的,也是他迟迟不肯回国的原因之一。故而,他只能选择在海外组党,通过政党政治的方式干预国内政局。这一局面只有等到1912年梁启超归国执政后才有所改变。
六、“皇族内阁”成政变诱因
梁启超为什么会有这个政变计划?一个总的原因是缘于当时局势,满清王朝处于衰朽的地步,不摧毁它,中国永无向好之局面,在这一点上,梁启超与孙中山革命党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对付满清王朝,应该说是康、梁一直的目标,而到了此时,为何又要提出此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的提出,又有着怎样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
一个触动梁启超政变计划的导火索就是1911年成立的所谓“皇族内阁”及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而“皇族内阁”成立之前,又有所谓的预备立宪改革。“预备立宪”对于清王朝来说,本来是一次很好地进行自我政治改革、挽救深重危机的契机。梁启超及立宪派人士对这一改革原本充满希望,而且,清廷对尚在流亡中的梁启超此时也善加利用,一时间,梁成为了清廷进行预备立宪改革的头号领袖人物。为此,清廷派出了以端方、李盛铎、载泽、戴鸿慈、瞿鸿机等为代表的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考察结束之后,五大臣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宪政考察报告,报告的撰写者即是梁启超。此时的梁启超,可谓热血沸腾,除了代五大臣撰写宪政考察报告之外,清廷进行宪政改革的所有框架,乃至包括代拟奏折、条陈等,都由梁启超一手起草。可以说,梁启超是清廷进行预备立宪改革的总设计师。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被随之而来的“皇族内阁”所打破。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的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盛宣怀、寿耆分任各部大臣。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皇族内阁,实际权力集中于奕劻一人之手。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立宪。次日,清政府宣布了全国铁路干路收归国有的政策,此前批准的干路商办各案一律取消,更引起全国震动,民怨沸腾。自上一年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失败以来,国内立宪派对清政府已大为不满,现在更加不抱希望,到七八月间,作为民意民权的代表,各省谘议局纷纷驰电反对铁路国有,并组织大规模民众集会,请政府收回成命。这其中,也有梁启超的领导。不久就发生了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民众的惨案,全国舆论更加激烈,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造成湖北兵力空虚,结果竟促成了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是出乎清廷预料的,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不到二十天,又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宣布独立。
“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清廷预备立宪改革的破产,他认识到大清帝国已经到了“国势杌陧不可终日,中智以下咸忧崩离”的地步。这也是促使梁启超实施宫廷政变计划的导火索。虽然立宪党人本非暴力革命者,但现在政府已是毫无指望,尽管革命可能引起国内动乱,但除了革命似乎已经无路可走。于是乎,梁启超开始暗中联络朝廷亲贵和新军军官,准备伺机发动政变。但是,毕竟载沣为摄政王,宫廷内外皆是他的党羽,受制于人的载涛曾问友人对策,友人劝他“以全力抚循禁卫军,使成为心腹,然后一举彼辈而廓清之”。立宪党人将自己人派进载涛掌管的禁卫军。梁启超说:“为此事所费不少,去年之款全耗于此,哑子食黄连,同志诘问不能答也。”(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1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新军方面,他致信吴禄贞:“今后之中国,其所以起其衰而措诸安者,舍瑰玮绝特之军人莫属也。由此以谈,则天下苍生所望于公者,岂有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