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田赋征实政策(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邵彦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费用浩繁,收入锐减,有限的国力遭到严重损耗,财政状况开始恶化。为了解决财政收入的严重不足、物价急剧上涨
图2:粮食库券,二市斗。
从1941年9月开始,上述政策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实行。至1942年6月底,全国征起数额已达2300余万市石,达应征额的103%。
田赋征征,是在抗日战争非常时期内的一项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下半年,内战爆发。国民政府为内战需要,继续实行征收实物及征借粮食的政策。
图3: 1947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青岛市参议会,令其“劝勉市民踊跃捐输,完成田赋征实”。
三、田赋征实政策的基本评价
国民政府所实施的田赋征实政策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抗战的胜利。通过田赋征实及粮食征购、征借,国民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解决了战时军需民粮问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田赋征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战,然而由于国民党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和各级官吏,特别是粮政人员的贪污盗窃,加上当时的特殊困难,田赋征实在实施过程中弊端百出,劳民伤财。地籍的年久失修使得有的土地所有者逃避了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有的则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在征实之初没有实行累进税率,使大地主少交田赋,违背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的全民抗战宗旨;由于地方财政失去田赋这一主要进项,直接导致摊派和地方税的增加,而地主富农等农村实权势力又千方百计地把摊派和杂捐转嫁到佃农身上,这就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