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工厂内迁与西南地区的开发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邵彦涛 查看: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几乎全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70%以上的工业生产基地。民国政府和军队撤到了西南、西北等落后地区,继续组织抵抗。为了保存国家经济命脉、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业大举内迁。这些民族工业虽是因应国家需要内迁,但在客观上还极大得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中国的生产力地区布局极不合理,中国机器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少数城市,广大的内地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没有近代工业可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受到直接威胁,国民政府也开始考虑在“国防比较安全”的内地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匆忙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并在1938年1月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规定新的工业基地以川、滇黜、湘西为主,并划定下列地区为内迁工厂复工生产和工业开发的新区域:(一)以湖南沅陵、辰谿为中心的电力、兵工、电器、水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二)以湖南衡阳为中心的轻工业小区。(三)以四川酉阳龙潭镇为中心的汽车修配、炼油为主的工业小区。(四)以四川万县、长寿、涪陵为中心的水电、榨油工业区。(五)以四川沱江及泯江流域即泸县、内江、五通桥、自流井地区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区。(六)以云南昆明为中心的机械、电器、冶炼工业区。(七)以广西桂林、柳州及全县为中心的电力、纺织及机械工业区。(八)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一、抗战内迁推动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
沿海沿江地区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到1940年夏天基本结束。在昆明已建立起11家机器工厂,6家冶炼厂,7家电器厂,25家日用化工厂,18家纺织厂;桂林有17家机器工厂,4家冶炼厂,8家电器厂,8家日用化工厂,23家纺织厂;川东有8家机器工厂,20家冶炼厂,4家日用化工厂,4家纺织厂;贵阳有6家机器工厂,7家冶炼厂,7家日用化工厂,1家纺织厂。此外,其他地区的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使西南民族地区产业资本渐趋普及,不断增加。到1942年,西南几省已有3188家工厂,2.9亿元(战前币值)资本,1944年再增至4665家工厂,4.55亿元资本,分别是1937年的19.6倍和30余倍。上述西南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工厂数的增加,还是资本额的增加,只有少部分是厂矿内迁直接带来的,而绝大多数是在内迁厂矿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工厂内迁对西南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传动作用。
图1:抗战时内迁重庆的南京金陵兵工厂
战区厂矿的内迁,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基础,对大后方工业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如有“工业之母”之称的机械工业,战前大后方非常少,而内迁的机械工厂在大后方的机械工业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后方工业的许多重要机械如蒸汽机、压路机、清花机、柴油机、鼓风机、卷扬机、发电机等,大部分是内迁机器厂制造出来的。在战区工矿企业的内迁中,广大民族资本家以民族利益为重,举厂内迁,共赴国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工人阶级在内迁中,不畏困难,克服艰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采取措施,为内迁提供了支持。当然,在抗战初期,由于军情紧急,撤退仓促,内迁工作复杂,运输工具缺乏,加上政府某些政策上的失误,对内迁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民营厂矿都未能迁出,内迁厂矿数量有限。尽管如此,战区厂矿内迁在中国工业史上和抗日战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大批近代化厂矿和工程技术人员迁入大后方,对于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对于战时军需民用的供给,对于后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抗战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