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工厂内迁与西南地区的开发(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邵彦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日战争初期,为了保存国家经济命脉、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业大举内迁。这些民族工业虽是因应国

图2:内迁到重庆的工厂正在加紧军用物资的生产

  内迁企业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到1942年底已经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工业的大举西迁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次突变。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近代工矿企业内迁,揭开了战时中国工业建设的序幕,并推动西南后方经济在抗战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跳跃”式发展。

  二、抗战内迁推动西南地区科学文化的教育和发展

  战前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山大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科学文化落后,旧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随着工厂内迁和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机器工业的建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商品意识大大加强,少数民族贸易勃兴,对繁荣市场,供给前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工厂内迁,还牵动了大量科技文化人才的内迁。为培训科技人才,传播交流科技文化知识,内迁的工矿企业都坚持职工培训制度。这对西南地区各族人民也是一次科学文化知识的大传播、大教育,冲击了人们旧的观念和习惯,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图3:抗战拉开了昆明工业化序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