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后清朝重建的近代海军(3)
辛亥革命网 2012-09-14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明 查看:
海军由统治者的武装力量变成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清朝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海军官兵受西方教育程度最高,绝大多数军官受到正规院校培养,相当一部人留学欧美和日本。然而初期海军中投身国民革命的人极少,仅程壁光之弟程奎光,原广东水师“镇涛”舰管带,为兴中会早期会员,因参与1895年广州起义被捕,病死狱中。究其原因,一则舰艇部门繁多,仅靠一二人振臂高呼,难于控制全舰。二则待遇远高于陆军,也使海军军官政治上倾向保守持重;三则革命党人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新军(陆军)和会党,没有着力在海军中开展。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政府急调海军参予镇压革命军。随着形势的发展,海军内部出现了分化。中下级青年军官开始活动,一些高级军官也逐渐转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很快就有多只分舰队前后正式加入起义者的行列。1911年11月18日,九江军政府分府参谋长李烈均率兵400名,分乘“海琛”、“江贞”两舰前往安庆。“海容”、“海筹”、“湖鹗”等舰则上溯武汉,协助起义军攻击清军。至次日清晨,重返阳逻巡逻江面,并炮击江岸一带清军,江岸顿时火光闪烁,爆炸连绵,清军阵地不久便归于沉默,江岸车站后方燃起大火,“海容”舰胜利返航。在后来几天里,“海容”、“海筹”等舰还配合革命军,炮击二道桥和三道桥清军阵地。进入12月后,长江水位进一步下降,巡洋舰活动有受到搁浅的威胁,大型舰遂于7日以后反航上海基地。
上海是海军的大本营。12月6日,上海都督陈其美电告武汉军政府:海军各处代表,公举前清海军统领(海军少将),1911年4月奉命访问英国和美国及古巴回国途中率“海圻”号大型巡洋舰及300名水兵精英归顺辛亥革命阵营,此时还未回到上海的程壁光为总司令,“海筹”号管带黄钟英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芳为参谋次长。武汉军政府回电同意,又建议由汤芗铭担任巡洋舰队司令。
清政府重建的海军,在清廷尚未彻底垮台之前,已经全部起义,成为辛亥革命党人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了。革命党人过去未曾重视在海军中展开活动,海军官兵也一向以保守持重著称,是清军中较为稳定的部分。但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洪流面前,海军官兵迅速转向,选择了民主共和,显示了时代的潮流和人心向背。加快了大清王朝走向末日。
当武汉上空枪炮声轰鸣不息时,大清海军正都统(海军上将)载洵在北京与美国贝里威钢铁公司订立了借款造船合同,总额合白银2500万两,期望由美国政府帮助清政府发展海军。这是清政府发展海军的最后一个行动,合同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未能实施。
对大清重兴海军的功过评说
清王朝自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共计16年半,在这16年半中,清政府外购大小军舰共计43艘,排水量有34728吨(均不含未能来华的军舰),平均每年增加2105吨,国产小型舰24艘,排水量10564吨,平均每年增加640吨,两项合计,平均每年增加2745吨。就晚清末期承担着甲午战败和庚子巨额赔款两项财政负担的清政府来说,面对困难,能取得海军稳步发展壮大这样的成绩,已可说是穷尽心力、勉为其难的了。晚清政府在继承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力这一优良传统方面,是有历史功绩的。如果民国政权能够继续扩建这只近代海军舰队,那民国海军的规模和战力可达世界中上水平,不会出现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海军的总吨位才及日本海军的十分之一左右之惨况。
但令人遗憾的是,清王朝灭亡后,后继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是以北洋陆军为核心的军阀政府,当政者多数不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且出身陆军和“武夫”者,普遍文化科学知识单一,军事素养和军事才能有限,这些人对我国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视程度,甚至远不如晚清王朝的有识之士。在接下来的军阀混战中,更无心思顾及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近代海军与世界海军强国的距离越来越大,导致海军这个高科技含量最全面的大军种,被长期冷落下来。
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评价,清王朝重兴海军的另外目的,是想凭借近代海军的坚船利炮和强大灵活的作战威力来震摄、镇压欲推翻其封建腐朽统治的革命党阵营和其他反清人士。但事物的发展恰恰是自己培养、装备的武装力量,变成了推翻自己政权的强大生力军。
1949年10月前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军事人员,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建海军的奠基人,这就使我国海军建设自近代海军向现代海军平稳地过渡了下来。如果没有前清至民国遗留下来的家底,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个极其重要的大军种,在早期的初创和发展中,将会遇到更加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