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军事外交的八大经典时刻和十大首次(2)
辛亥革命网 2012-09-25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解放军报 查看:
2002—2012军事外交八大经典时刻
转战俄罗斯 ■总参陆航部原部长 马湘生
超低空穿越友谊峰
2007年7月30日,“和平使命—2007”联演我陆航空中梯队32架直升机从中国到俄罗斯兵力投送正式开始,这是本次联演任务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因为,与邻近国家哈萨克斯坦、蒙古均无军事协议,空中转场只能飞越中、俄、哈、蒙4国接壤地带,以海拔4328米的友谊峰为代表的崇山峻岭。
雪山连绵,高入云端。由于参加演习的16架国产直-9W武装直升机,无法从山顶安全高度飞过,机群只能从友谊峰地域钻峡谷超低空穿越,若钻到死胡同,或遇到危险天气,随时可能造成撞山和双机相撞等严重后果。然而,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军队的神圣使命,时年58岁的我瞒着家人,在突发急性肠胃炎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次生死考验。
箭在弦上,天公却不作美。当日上午,大雨瓢泼;下午仍低云滚滚,直到16时许,云层才开始消散。
17时,我驾驶米-171直升机作为总带队长机,第一个扎进了皑皑白雪、交错纵横的山谷。机群几乎是擦着地皮飞,有时在山尖和云底之间只有十几米的空隙中钻过去,有时绕着山脉走向作前后或左右180度大转弯的S形规避飞行。我尽可能保持从容镇定,但还是非常担心,毕竟身后这群参加任务的飞行员平均年龄还不足30岁,很少经历这么大的压力和考验。我一方面精心驾驶、准确修正航向,尽可能保持直升机状态的稳定,使整个梯队便于跟进;另一方面随时观察天气地形变化,全力减少航线偏差,以节省油料、缩短航程。
经过4个多小时的搏斗,我直升机群终于飞出了高山峡谷地域,在俄境内安全降落。我清楚地记得,俄方记者不停地夸中国飞行员是雄鹰。因为,此前还从未有人超低空穿越这片险象环生的峡谷地域。
受命潘基文 ■中国首位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 赵京民
坐镇西撒特派团
2007年8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我出任联合国西撒特派团部队司令。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潘基文会见了我。当他紧紧握住我的手,热情地用汉语和英语祝贺我成为第一位担任维和部队司令的中国军人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
维和司令的任职不乏危机与挑战。靠着自己多年从事军事外交工作的功底,在与冲突有关各方国防部长、军队司令、总参谋长的交往中,我严格执行联合国有关政策和规定,严守中立,从中斡旋沟通,率领维和部队成功应对危机,缓和了一度紧张的局面,完成了监督停火的任务。通过大量的工作,我们成功把冲突各方违反军事协议的次数由2007年的966次,减少到2010年的84次。
作为首位担任维和部队司令的中国军人,我三年零七个月的任职刷新了20年来西撒任务区10位司令的任职最长纪录,期间还代理了近一年特派团团长的工作。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任内西撒任务区维持了双方的停火,没发生任何伤亡事故。在我完成任务到纽约总部离任述职之际,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军事顾问盖伊中将亲自为我颁发了嘉奖信。
回首这段经历,我深感,这一任命源于祖国的日益强大,源于中国军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10余载的无私奉献;折射出我国在联合国及国际事务中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作为安理会成员国不可或缺的作用。
做客美利坚 ■军科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姚云竹
阐明中国核政策
2009年8月,我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战略司令部在奥马哈举办的首届“威慑研讨会”。就座时,看到每位会议发言人面前放着一个深蓝色的杯子和战略司令部司令的名片。翻过来一看,杯底果然有“中国制造”的字样。轮到我发言时,我将那只印有战略司令部徽章的杯子高高举起说,“我要感谢主办方送给我的精美礼物,而且这个礼物是‘中国制造’。”500人的会场爆发出的欢笑冲淡了“核威慑”这个严肃话题带来的沉重。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借用了“战略威慑”和“战场威慑”,“拒止威慑”和“报复威慑”,“中央威慑”和“延伸威慑”,“最高限度威慑”和“最低限度威慑”等西方常用的核理论术语,用短短12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中国核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表达了中国反对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一贯主张。
会后,当一群年青军官围着我提问时,一位美国知名的核理论家走过来祝贺我发言成功,并说“你用最简单的英语,最明快的逻辑,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核政策最具理性”。
亮相发布会 ■首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胡昌明
向世界发出中国军队声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4万大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援。军委和总部决定,5月18日举行军队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此时,离我正式被任命为国防部首位新闻发言人还不到10天。
新闻发布会也是抗震救灾的“战场”,我深知使命光荣,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因为我们参加发布会的同志几乎都没有直面媒体的经验。为打好这一仗,我们请清华大学的专家作“战前”培训,会同有关新闻机构进行舆情研判。大家在前方将士的鼓舞下不分昼夜地工作,进行周密的准备。
发布会直播现场,我在案头特意准备了一幅解放军官兵在废墟里与危险抗争抢救伤员的感人图片。谈起首次新闻发布会取得成功的感想 ,我对记者朋友说,是抗震一线的官兵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今天,我军新闻发言人制度日趋成熟,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中国军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世界会听到更多的来自中国军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