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玉瓒在华清池“捉蒋”的往事

辛亥革命网 2014-06-19 00: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人民政协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王玉瓒18岁参加东北军,23岁毕业于东北讲武堂,1936年随张学良来到陕西。西安事变时,王玉瓒由蒋介石行辕驻地华清池警卫负责人,一跃成为“

  笔者的父亲王玉瓒18岁参加东北军,23岁毕业于东北讲武堂,1936年随张学良来到陕西。西安事变时,王玉瓒由蒋介石行辕驻地华清池警卫负责人,一跃成为“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的“捉蒋现场指挥官”而“一夜成名”。本文由笔者根据父亲的生前叙述和遗留的笔记整理而成。

  1936年春,父亲随张学良来到西安。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为防止张学良、杨虎城“向红军靠拢”,飞抵西安亲自指挥“剿共”。行辕就设在距西安城约25公里的临潼南门对面的华清池。为了保卫蒋介石的安全,张学良起初想派孙铭九的卫队二营去守卫华清池,但“剿总”参谋长晏道刚则认为我父亲的卫队一营去更合适,张学良遂决定父亲带人去华清池警卫蒋的行辕。

  蒋介石到达后,像上次一样,仍然住在华清池内的五间厅。还是由他的随身侍卫们担负二道门和五间厅的警卫工作。五间厅就是连在一起的五间房子:由东至西第一间,是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住室;第二间是蒋的办公室;正中的那间,是蒋的卧室;第四间是会客室;蒋的侍从秘书萧乃华住第五间。

  根据任务要求,父亲选派少校连长王世民率他的步兵第一连,负责守卫华清池头道门和附近公路,头道门由四个岗哨及一个班长守卫。由于华清池内房屋少,一连官兵分住在华清池外老百姓家里;派少校连长邵兴基率他的骑兵连担负十里铺至临潼公路的巡逻警戒,住十里铺;又派中尉排长金万普率手枪排住灞桥镇,担任灞桥附近的警卫。二道门和蒋所住五间厅,由蒋介石自带的二三十名侍卫负责警卫。其间,父亲曾保卫蒋介石出行。

  蒋介石到西安后,即提出两个咄咄逼人的方案逼迫张、杨选择。第一个方案: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和17路军全部开赴陕甘前线,进剿陕北苏区;第二个方案:如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和17路军调赴江苏、安徽和河南,让给“中央军”去“剿共”。显然,这两个方案都是张、杨绝对不能接受的。12月7日和10日,张学良两次到五间厅“诤谏”,均遭蒋介石的严厉斥责和拒绝。

  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又一次到华清池劝蒋,再次遭蒋训诫后,走出头道门时,正值父亲在那里带兵值勤,于是吩咐父亲跟他到西安城。很快,他们来到位于东门里东大街路南的金家巷一号张学良公馆。父亲跟张学良进了西楼的客厅。张学良命令父亲说:“命令你,到华清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父亲回答说:“蒋之侍卫二三十人,池外宪兵也不过数十人。我以步、骑两个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包围他,保证捉来!”张学良见父亲很有信心,十分满意,嘱咐父亲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做好行动部署!”并说要和孙铭九互相协助办好这件事等等。

  此时,51军军长于学忠进入客厅,连声副司令也没称呼,就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并没立即回答他,继续嘱咐父亲:“要改穿蓝色的棉军装,以便跟蒋的身着黄色军装的侍卫有所区别,免得夜间动手时误伤自己人。”还说:“你去找谭海副官长,具体事宜由他告诉你。”谭海是东北军105师的副师长,也是张学良公馆的副官长。

  父亲告别张学良后,径直去了中楼找到谭海。把刚才受命的情况告诉了他,并问:“明天什么时候动手?”谭海说:“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遂令卫兵把衣服拿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