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玉瓒在华清池“捉蒋”的往事(2)

辛亥革命网 2014-06-19 00: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人民政协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王玉瓒18岁参加东北军,23岁毕业于东北讲武堂,1936年随张学良来到陕西。西安事变时,王玉瓒由蒋介石行辕驻地华清池警卫负责人,一跃成为“

  当夜,父亲根本无法睡着,好不容易熬到了12日凌晨两点多钟,离开了谭海办公室,只身一人骑上三轮摩托,急速驶出西安城东门。他先到十里铺,找到骑兵连长邵兴基,传达了捉蒋命令,令他们立即策马,包围华清池外围地带,命其“外面的人不准进入华清池;逮捕一切从里面出来的人!那都是蒋介石的人”。紧接着,又赶到灞桥镇,令手枪排长金万普,迅速把他那一排人带到华清池去执行捉蒋任务。最后,赶回到华清池外的步兵第一连,令少校连长王世民把排长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等找到一起,部署捉蒋事宜。离华清池大门很近的西边有个禹王庙,里面住着几十个宪兵。就有人问:“我排有个班与宪兵住里外屋,怎么办?”父亲让王世民马上派人“先缴他们的枪,不许他们出来,派人看着!”

  一切安排妥当后,父亲便带领王世民连长、马体玉排长等一连官兵进入头道门,当时在头道门值班的哨兵是卫一营马体玉排的战士。趁着夜色,悄悄向蒋的侍卫守卫的二道门摸去。这时,后面跟上来的战士因捉蒋心切,就哗啦哗啦地上子弹。父亲怕被蒋的侍卫发觉,就小声对马排长说:“让他们先别上子弹,听我枪响,再动作也赶趟!”

  这时正值凌晨四时许,父亲他们来到二道门前,只见蒋的一个哨兵持枪来回走动。父亲见时机已到,举起手枪,对准那个哨兵连打三枪。父亲说,他打这三枪有两层用意:一是命令卫一营战士开始进攻;二是按事先约定,告知10日晚进到灞桥镇的孙铭九,率卫队二营官兵迅速赶往华清池参战。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就是这样打响了。

  正当父亲率王世民、马体玉等冲进二道门时,蒋介石的卫士长跑出来,连声问:“什么事?”但被人击倒在地。顿时,枪声大作。蒋的侍卫人虽不多,但用的都是自动步枪,凭借门窗作拼死抵抗。卫一营的官兵奋勇进攻,渐渐攻到了五间厅。这时,乘两辆卡车从灞桥镇闻声而来的卫队二营五六十名官兵和卫一营金万普排长带领的手枪排赶到,加入了激战。

  父亲和连长王世民等借助夜色和廊亭,翻过荷花阁,绕过贵妃池,跃到五间厅外的平台上,见蒋介石住的三号厅的门半开着,便箭步冲入蒋介石的卧室。一看床上没有人,被子还掀着,就急忙瞧床下,也没发现人,而蒋介石常披的斗篷还挂在衣架上。他们方知蒋介石已经逃跑,但不知跑哪去了。父亲急忙冲出蒋卧室,令官兵四处搜索。这时,又传来西安城内张学良的电话:“捉不到蒋,以叛逆论处!”父亲心里越发焦急。就在这时,一营手枪排战士石志中急忙跑来报告:“后墙根下发现一只鞋!”父亲急令卫一营战士从左侧搜山,孙铭九则令他营战士从右侧搜山。

  父亲带人越过飞虹桥,冲出开阳门,同士兵们一起上山。这时,天已微明。在距五间厅五百米开外的半山腰上,躲在一块大石后边乱草丛中的蒋介石被卫一营手枪排的班长刘允政等发现,他急忙连声大喊:“委员长在这里!”父亲闻声跑去,孙铭九也跑到了。这时,天也亮了。两营官兵遂把蒋介石连推带搡地架下了山。蒋介石发现捉他的竟是东北军时,连问:“张副司令在哪儿?在哪儿?”在场的没人回答。也不知是谁打趣地吹起了“接官”号。

  送蒋介石进城的时候,刘多荃师长和父亲,就站在华清池头道门外。父亲对刘多荃说:“请师长送蒋委员长进城吧!”刘说:“委员长认识我,我送他不方便。”这时,张学良派来他自己的小轿车接蒋介石。8点多钟,大家把蒋扶进车里,由谭海副官长等人押送至西安新城大楼,那里是张、杨两将军的临时联合指挥部。

  捉蒋使命完成后,父亲深知此时城内的警卫任务变得繁重了,即命一连、骑兵连、手枪排迅速返回城内原警卫岗位,自己也转回城内营部。因华清池捉蒋有功,张学良奖励父亲5000块钱,还晋升他为东北军15旅43团上校团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