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京津冀协同抗敌
辛亥革命网 2014-07-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寸丽香 查看: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临北平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回龙庙与大瓦窑一带。晚7时30分,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 要求立即强行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当晚突然炮击中国军队,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指挥下奋起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京津冀成为中外关注的抗战主战场。
◆日本侵华由来已久◆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远的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沿海倭寇袭扰,在明治维新前,受技战术条件所限,其入侵规模和危害相对较小。近代以来,特别是从1874年入侵台湾后,开始发动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制造了惨寰人绝的“五卅”惨案、济南惨案等。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后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将势力伸至上海,其侵呑中国之野心,路人皆知。
在京津冀一带,日本侵略者更是早有安排。清末到民国,日本侵华特务组织与清末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窥窃华北京津要地的龌龊行为一直不断,更不顾国际舆论和基本人权直接派军队入侵京津军事要地。1926年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此后日本调军舰经常于大沽、塘沽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抗议,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1932年3月,日本将清废帝溥仪从天津协迫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以掩饰其侵略行为。1933年,日军先后占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京津周围大部分地区,直接进逼北平、天津城区,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协定》。1934年5月,日军在天津南开八里台强建机场,又引起纠纷。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冀东22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抗日救亡运动。直至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派出重兵进攻华北。
“七七”事变前,日本已在华北地区驻扎上万人,仅北平周围就约5000多人,更多部队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日军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日军一面向中国地方当局施压,一面增加在卢沟桥一带演习,由每月或半月一次,用虚弹射击,白昼演习,渐增至3至5天一次,改用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演习部队有数次欲进出宛平县城,被中国守军严厉拒绝。
中国京津冀守军约20万人,分别为29军近8万人,即第37师冯治安师长率15750人驻西苑,第38师张自忠师长率15400人驻南苑,第132师赵登禹师长率15000人驻河间,第143师刘汝明师长兼独立40旅旅长率18500人驻张家口,独立39旅阮玄武率3200人驻北苑, 骑兵第9师郑大章师长率3000人驻南苑,骑兵第13旅姚景川率1500 人驻宣化,特务旅孙玉田旅长率400人驻南苑,保安队司令石友三率2000人驻黄寺。另外,驻河北省和察哈尔省还有第39师(师长庞炳勋)、第68师(师长李服膺)、第91师(师长冯占海)、第101师、第116师(师长缪澄流)、第119师(师长黄显声)、第130师、第139师、第141师、第142师、骑兵第2师(师长黄显声),共约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