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桂林)第六分校考略(2)

辛亥革命网 2014-07-1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凤介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埔军校在抗战前就举办过分校。1926年6月在广西南宁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1938年1月8、9两日,日机60多架4次空袭南宁,3月初军

  六分校学生毕业后的待遇与本校相同,毕业时均获赠短剑一把,剑柄上镶有“校长蒋中正赠”几个字,剑身上刻有“成功 成仁”字样,俗称“中正剑 ”。六分校学生的毕业证也与本校相同,且由本校印制,毕业证的落款非同一般,除印有校长蒋中正的名字外,还印有当期全体校务委员和教务长的名字。

  回民大队

  第六分校一大特色是自十五期开始,每期都办有回民大队,人数300-600不等,这在当时全国军校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事与白崇禧有很大关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2日蒋介石致电白崇禧,邀白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共赴国难。此前蒋桂兵戎相见,积怨甚多,白征求李宗仁、李品仙、夏威、廖磊、黄旭初等人的意见,众人均反对白赴宁,唯恐蒋对白不利。但白崇禧以抗战大局为重,毅然赴宁。白崇禧抵南京后,蒋介石即发表其为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据白崇禧族谱载,他的始祖为伯笃鲁丁,是定居南京的阿拉伯人,由于明太祖时禁止人民用外国姓,这一系乃改伯为白,其十五代定居桂林南郊山尾村,因此白崇禧全家信奉伊斯兰教,他一向重视回民教育。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期间蒋介石乘专列到苏州指挥,白崇禧偕行,为了培养回民军事人才,白择机请蒋准予招回教青年到南宁分校受训,以担当“兴教建国”之责,获准。尔后白即命其卫士长马裕甫驱车到南京接回教上层人士唐柯三、孙绳武、马松亭等人到苏州开会,会上白传达了上述决定,并要求唐柯三等人积极筹组回民的统一组织,以便动员各省市回民知识青年投考军校,报效国家。会后唐柯三等人拟定通知发向各省分会。

  各地接到通知后,纷纷组织回民青年报名,山东省就有脱恩铸等300余名回教青年报名,华北、华中沦陷区流亡青年集中汉口考点的人数达千人。1938年春节前举行入学考试,节后一周放榜,2月下旬陆续集中于武昌,全体被录取人员乘车皮组成的专列赴衡阳,当时湘桂铁路还未通车,只将行李交汽车运送,人员步行前往桂林。由于李家村校舍尚在建设中,休整几天重新编队换发军装后,继续行军到柳州,借用江西和粤东两个会馆才把人员安置下来。在云南也有300余名回民青年前往回协云南分会报名,先在昆明初试后,有马恒丰等150余人被录取,在省回协人员带领下,从昆明出发乘车经越南到南宁。还陆续有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子弟及从国内其它地方来的报考青年,一同步行前往柳州参加入学考试。1938年4月这批青年正式入伍(入学先进行入伍训练,即把一名老百姓训练成一名军人,故称入学为入伍,这时的学生称为入伍生),番号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十五期第六总队,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主要是汉族,包括100多名南洋华侨子弟约800余人;二大队全是回民即回民大队约600多人。回民大队除完成与其它队同样的操课外,每天礼拜,每周一节宗教课,斋月把斋,重大宗教节日举行宗教活动。由于把遵守回教习俗,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自尊、自觉、自强的意识,严格了纪律,促进了训练,因而受到其他同学和学校的赞扬。

  半年多的入伍训练期满,学校举行考试,成绩低劣者淘汰,较次者降入学兵队为预备入伍生,合格者进入军官训练阶段,这时才称为军校生。1939年1月李家村校舍基本建成,全队武装步行回桂。

  结束和人员去向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9月8日桂林市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二次疏散令,六分校决定西迁,目的地是百色。行进路线是荔浦、鹿寨、柳州到宜山怀远镇休整。1945年元月上旬再从怀远出发,沿黔桂线往河池转河田公路到东兰,在东兰长老坳校部与日军骑兵发生遭遇战,幸好学生军赶到得以解围,第六分校撤至百色。当时百色机关部队云集,学校、公所人满为患,居所缺乏,给养困难。冯璜主任当即决定分校再迁凌云县城,借用庙宇祠堂和民房,才把人员安顿下来,很快恢复操课。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分校迁回百色,11月第六分校奉命裁撤,第十九期学生文化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志愿一部分结业另一部分并入成都本校二十期,第二十期学生合并到成都本校,军官预备班学生合并到成都附近的陆军预备学校。裁撤工作到1946年夏全部结束。

  据十五期王洵在1996年统计,光六总队在台湾、香港及海外能取得联系的就达140余人,在大陆有200多人,可见第六分校人员分布之广。特别难能可贵的,已是耄耋之年的十五期回民大队赵尔谦、丁来祥、张秉南等邀请伊斯兰学者马博忠组成编委会,组织两岸校友撰写稿件,收集资料,筹措经费,于2007年出版了纪念母校的文集《把一切献给祖国》,书中记录了他们当年投考军校,在校受训的情景,体现了他们对母校深切怀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