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潜艇到造航母 折射60年海军装备发展历程(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如今,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建造航母已被国内外炒得火热。从造潜艇到造航母的光辉60年,折射出我国海军装备事
1958年6月,主持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很快,毛泽东主席便批准了这份报告。在聂荣臻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毛泽东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他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
毛泽东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
不久,一句名言便传遍了全国——“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掷地有声。
“然而,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宋连琪说。
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
负责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研制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他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
谁也没想到第一艘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开始研究时,共和国的核潜艇设计者们手中所掌握“资料”仅仅只有2张外国杂志上发表模糊不清的核潜艇外形照片和一件从西方儿童玩具店买回来的核潜艇模型。
尽管大家把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在设计上,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创新地实施了“三结合设计”,参与单位有设计单位、建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作为军代表,宋连琪参与了设计过程。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在反复斟酌下,他们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他们决定造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然后再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
1968年4月8日,为加快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毛泽东主席亲自调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到船厂,参加工厂的建设,加速核潜艇整个工作的开展。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大家决定把431厂,改为6848厂,后来才恢复了431厂的称号。大家非常振奋,因为这是毛主席关怀的项目。”宋连琪回忆说。
建造核潜艇之前,他们把整个潜艇1∶1的图纸,放在地板上,足足有100多米长。图纸的第一条基准线,就是宋连琪亲手验收的。
“大家以厂为家,以船台为战场,战斗在船台,吃在船台。很多人把冷馒头直接插到帽沿上,饿了咬几口。那时候,大家就是要争口气,赫鲁晓夫不是说我们造不出核潜艇吗?我们就要把它造出来。”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形,宋连琪依然十分激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共和国没有等太久。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
1974年8月1日,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命名为“长征一号”。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年8月19日,朱德总司令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的陪同下,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检阅核潜艇。朱老总问:“这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吗?”肖劲光自豪地答道:“艇上所有设备没一件是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