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潜艇到造航母 折射60年海军装备发展历程(4)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如今,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建造航母已被国内外炒得火热。从造潜艇到造航母的光辉60年,折射出我国海军装备事

 
1981年4月 中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1号”首次由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
 
1988年9月15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战略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20世纪90年代 为适应战略环境变化和保卫海洋权益需要,中国加快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设计建造了多种新型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还从俄罗斯引进了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称的“基洛”级(Kilo)常规潜艇。
 
花絮
 
第一艘核潜艇的空调系统
 
1968年11月,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1名水兵钻进密不透气的舱室,进行21天的潜艇密闭舱生存试验。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游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证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紧的就是洁净的空气,否则核潜艇就是一堆没有用的废铁。为此必须研制出一套海下生命维护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出能产生氧气、净化空气和分析监测空气成分的一系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装备实艇前必须先进行大量综合性密闭舱室考核试验。
 
密封舱内的人员先进行常温试验之后,很快转入高温试验,室温一下子升到45摄氏度,再加上模拟核潜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参试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心情烦闷,挤在狭小的舱室里坐卧不安。炊事员做的伙食从窗口送进来,没有一个人动筷子。核潜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舱室外对参试水兵下达命令:“把吃饭当作战斗任务来完成!”研究所领导也动员科技人员“为了完成试验,必须吃饭,谁不吃就出来。”到5月10日,残酷的密闭试验终于结束。试验表明:中国核潜艇的空调设备可以依赖,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海底执勤,完成各项战斗使命。
 
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次下水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日子终于来临。早在潜艇下水之前,总体建造厂就为这个庞然大物建造了下水的船坞,并设计了工作步骤:先把核潜艇举起来,从大跨车间拖移到外面的船台,再从船台移到船坞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载的核潜艇横移到船坞间把艇漂浮起来,开到海里。就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是当时核潜艇下水的一线指挥长王荣生带着设计人员攻关了1个多月才确定下来的。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码头,“下水开始!”艇体开始缓缓移动。突然有人报告:有一小段铁轨被压断。王荣生扫了一眼重量曲线,最重的一段艇体尚未通过,便立即下令:“停下!”抢修班立即冲了上去,半个多小时后铁轨修复。核潜艇继续向船台伸出,艇体也越来越长,但3个小时一共才前进了100米。一个个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满积水,被平坦、稳定地移到船坞浮箱上。核潜艇保持绝对稳定,与浮箱彻底脱钩,浮在了水上。“核潜艇浮起来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我国核潜艇的首次深潜试验
 
1988年初,我国某攻击型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
 
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著名潜艇专家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的响。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家人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