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辛亥革命网 2010-11-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旭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的,对内维持统一稳定、对外争取独立自主是军事现代化的使命。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的,对内维持统一稳定、对外争取独立自主是军事现代化的使命。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序幕。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注意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一些西方近代的先进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虽然引进了少量西方的武器,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力下,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才真正起步。外籍军官建立的洋枪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战法、组织编制等方面采用西法,淮军、湘军等勇营开始使用西方火器、参仿西方操法,安庆内军械所等机器局初步建立,清廷还购买了一批新式军舰用以加强海防。

  从19世纪60年代起,旨在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工企业相继建立,生产了弹药、步枪、火炮、军舰等各种新式兵器。防军、练军乃至八旗火器营换装西式枪炮,在训练中广泛采用西式操法。海防方面,从英、德购买军舰,建立了北洋海军、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等新式舰队,还在沿海建造西式炮台。北洋武备学堂、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新式军事学堂建立起来,在教学中采用西方战法操法。这一时期向英、德等国派遣了一批军事留学生,其中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海军留学生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力量。一些外籍军事、技术人员在军事工业、军事教育等领域乃至建立新式海军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然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革新没有突破旧的军事制度,中国军队仍然无法有效抵御外来侵略。

图1: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的蒙蒂格尼多管枪

图2:试航中的“致远”号巡洋舰

  甲午战争后,新建陆军、自强军等参仿西方军制的新军开始建立。20世纪初,新式陆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编练。清末新军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训练教育、兵役制度、后勤体制、军衔制度、军法制度等方面全面仿照西方军制,初步成为现代化的军队。陆军部、海军部、军谘处(类似于总参谋部)等新式军事统帅机关逐步建立。兵役制度仿照西方征兵制,确立以征兵制代替募兵制的原则,设立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军事教育方面,在各地普遍建立了陆军小学堂、讲武堂、武备学堂、速成学堂等军官学校和经理学堂、军医学堂、军械学堂等专业技术学校。对外大量派遣军事留学生,其中以赴日本留学的为最多。日俄战争后,日本成为学习现代军事的主要对象,清政府聘请了大量日籍军事顾问和教官。这一时期大量翻译了日、德、英、法等国的军事书籍,全面引进西方军事理论。然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实行的军事改革没能挽回清王朝的覆灭,落后的社会体制和濒临崩溃的财政严重阻碍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者和私人谋取权力的工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