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青岛旅游状况
辛亥革命网 2012-05-15 00: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晔 查看:
德占时期汇泉湾海水浴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旅游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政治上,青岛具有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等的地位,成为当时全国5个特别市之一,由行政院直接管辖。经济上,青岛的工业、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文化上,国立山东大学吸引了一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来到青岛,为青岛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佳句名篇。这一时期的青岛发展成为东亚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从六大海水浴场到回澜阁
1899年,德国人在汇泉湾建造了30多座更衣室,后来由于游泳的人不断增多,更衣室满足不了需求,总督府允许个人在浴场自建小的更衣屋,当时建起来的小屋大约有140座。为了增加海水浴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在旅游旺季,德国海军第三海军营的乐手每周来此演奏数次。1903年成立的游泳协会也在这里为公众提供娱乐项目。海水浴场周围还兴建了一些当时来说设施先进的度假型酒店,比较著名的有海滨旅馆和亨利王子饭店。亨利王子饭店是当时东亚设施最好的饭店之一,形成了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维多利亚海水浴场休闲度假中心,维多利亚海水浴场是青岛最早的海水浴场,对青岛的滨海旅游具有奠基意义,直到今天,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仍是青岛旅游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上世纪30年代,青岛市政府进一步扩充海水浴场。当时市区形成了6大海水浴场——汇泉浴场、山海关路浴场、太平角浴场、湛山浴场、大港浴场、太平路浴场,其中,汇泉浴场又称第一海水浴场,人最多,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为了管理好这些浴场,青岛市警察局颁布了《海水浴场取缔简则》,不仅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于海水浴场的生态环境具有保护意义。那时旅居青岛的女作家苏雪林在其作品中这样描绘青岛的浴场:“青岛规模较大的海水浴场一共有5个。除第五海水浴场外,这4个(指第一、二、三、四海水浴场)浴场是4枝婀娜多姿的轻盈的姊妹花……第三、四这两个海水浴场的水比汇泉的更清洁,更绿得令人销魂欲绝。倘若说汇泉的水是海的清净女儿身,这几处远离市嚣的浴场之水,便该说是那天真无邪,娇憨可爱,而又幽深窈远,含蕴无边,神秘的女儿的灵魂了!”1932年,著名作家闻一多在《青岛印象》中写道,“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暴露在日光下,怀抱中的熏人的咸风……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上世纪30年代的安徽公园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府开工建设栈桥回澜阁,并重新整修了栈桥。建成不久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的“飞阁回澜”,使栈桥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中外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成为青岛标志性的旅游景点。
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市政府非常重视绿化。在各乡村设立义务学校,加强教育和宣传,为乡村子弟灌输普及造林知识及林业利益,使乡民不经过政府的劝导而主动造林。同时分设苗圃,提供优质树苗,并补植行道树和公园树,效果斐然。作家苏雪林这样赞叹青岛的绿化,“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那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那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是那清冰如水的爽意。从高处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作家臧克家在1934年的《青岛樱花会》中写道:“樱花路是热闹的中心,来看花的人没有不在这路上走的,路是南北的,长数足足有一里,从这头往那头望,眼光像在人空里穿梭,望上去,只见樱花不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