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青岛旅游状况(2)

辛亥革命网 2012-05-15 00: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旅游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一时期的青岛发展成为东亚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80年前的青岛旅游状况

  海洋科普和体育活动聚人气

  1930年,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召开年会,会上著名学者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认为,青岛海滨风景优美,海产丰富,适合开展海洋科研活动,发起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决定先筹资兴建水族馆开展水产研究。水族馆选址于青岛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水族馆于1931年1月动工建设,1932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总计放养水族百余种,数量合计超过千余种。开幕当天,蔡元培专程从南京赶来,并发表祝词,称赞青岛水族馆为“吾国第一”:“予惟亚洲大陆之有水族馆,大连而外,仅有此馆!大连水族馆,出自日人之经营,规模既小,设备亦殊简陋。然则此馆,当为吾国第一矣。”水族馆是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座饲养海产动物、向人民宣传普及海洋知识、进行海产实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深受民众欢迎,开馆仅一年,就接待参观者74000多人。

  说到上世纪30年代,旅游与体育的相互促进,不得不提及两件事,一是1933年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二是跑马场影响的扩大。

  华北运动会是建国前华北体育联合会组织主办的区域性体育大会,其规模仅次于旧中国的全国运动会,自1913年至1934年先后举行了18届。参加者为华北各大学校及少数中等学校。1931年,改为以省市区为单位参加。1933年7月12日——16日,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如期在青岛举行,共有河北省、山东省、北平市、青岛市等18个省市的103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间进行了田径、游泳等近百项比赛,有12项比赛成绩破全国记录,有36项破华北记录。由于青岛有具备开展水上运动项目的自然条件,所以,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增加了游泳比赛项目,游泳比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市民观看,盛况空前。华北运动会组委会不惜重金,聘请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企业上海联华影业公司专门拍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拍摄组又赴崂山、前海拍摄风景,将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都收入镜头。华北运动会是青岛首次承办的大规模体育赛事,也是华北运动会历史上参赛人员最多、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大会,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青岛的跑马场建于德占时期,初为德日的练兵场,后来发展为赛马场,位于体育场的西南角。1949年以前,中国有五个赛马场,分别是香港、上海、汉口、天津、青岛,青岛的赛马场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后将每年春秋两季赛马改为每月举办,马赛均在周末举行,一般是下午一点半开始,五点结束。1936年后,赛马日期更为“每逢礼拜日必举行”。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赛马的相关通知会提前一个礼拜刊登在青岛的各大报纸。当时,青岛的马票远销华北各地,华北各大城市都有人来青岛赌马,赛马成为青岛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

  商贸活动成旅游重要载体

  上世纪30年代,日货充斥青岛市场,为提倡国货,1930年2月青岛成立了“青岛各界国货运动委员会”,接收了原胶澳商埠局在河南路东莱银行兴办的商品陈列馆,将其改为国货陈列馆。国货陈列馆陈列国产商品,每年在此举行一次国货展览。经5个月的筹备,国货陈列馆于1930年7月1日正式开幕,并举办了第一次国货展览,展出上海、天津等地41家工厂共1900余种6150件产品,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在不到一个月的展览期间,销货成交额达10余万元。1933年7月举办的第四次国货展览会,规模最大,参加展览的有本市及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工厂173家,产品6300余种。在22天的展出中,参观者达40万人次,销货成交额达38.99万元。通过这一商务活动,青岛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

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湾远眺

  1935年7月10日——8月10日,在青岛举行的“铁展”,即全国铁路沿线生产货品展览会,是青岛上世纪30年代规模最大的“会展”,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解放前青岛承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可与“西湖博览会”媲美。为吸引外地客人,胶济铁路专门开办了折扣票价。借助学校放暑假,展览在位于青岛文登路上的青岛市立中学内举办,每天开放时间是上午8时至下午5时。铁展会的展馆是按胶济铁路局、津浦铁路局、北宁铁路局、(南)京沪铁路局等铁路局来划分,共分10个展馆,每个铁路局展销各自铁路沿线土特产及工业用品,展出的产品应有尽有,如脸盆、手电筒、服装等。展览馆外设有大卖场,当时各地的名优产品都有,如山西竹叶青酒、汾酒,上海的钢精壶、锅、丝绸、布料、袜子、鞋等,特点是全为国产品,没有任何洋货。会展期间,人流涌动。铁展会创下了最大展区、最多展台和最多参展商的“三最”,作家王余杞在《铁展会》中写道:“售品中包括了南方北方的货物,各种货物适合着各色人等的心……怀里抱着,腋下夹着,手里提着;脸上流着汗,嘴里喘着气,碰着人还不住争相夸耀‘你看,我买了样顶便宜的东西’。”许多年过去了,还有老青岛说:“难忘1935年的铁展。”

  20世纪30年代青岛成为东亚著名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作家郁达夫在其作品《青岛巡游》中认为,“青岛是东亚最好的滨海旅游避暑区,恐怕在东亚,没有一处避暑区赶得上青岛的,日本的海岸,当然也有好的,像明石须磨的一带,都是风光明媚的地方,可是小湾没有青岛的多,而岸线又不及青岛的曲。至于日本的北面日本海的海岸呢,气候虽则凉冷,但风浪太大,避暑洗海水澡总有点不大适宜……香港没有她的复杂,广州不及她的洁净,上海比她欠清静,烟台比她渺小,刘公岛我虽则还没有到过,但推想起来,总也不能够和青岛的整齐华美比并的。”1936年出版的由倪锡英所著的《青岛》一书中比较详细描写了当时青岛休闲度假旅游的盛况,“青岛景色的美丽是人们所想象不到的,每年当酷暑将临的时候,全国以及全世界的人们,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地图上的青岛两字。只待暑天一到,只要是有钱的、有闲的、有旅行兴趣的人都会投入到青岛的怀里去……每到夏天,平时闲空的房子此刻也住满了人,所有的旅店也都全部客满,房金也猛然地长高,比平时增加五六倍七八倍不等……青岛除了供人们避暑以外,还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大的疗养院。”

  (图片提供/青岛市档案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