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责任: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之异常(3)
辛亥革命网 2013-08-19 00: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查看:
比如向平流层排放含硫颗粒物也不是毫无风险的。有研究表明:如果地球生物圈适应了阳光稀少的环境和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一旦这些颗粒逐渐消散,“太阳屏风”失灵就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届时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比当前加快20倍。
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工程学的基础研究至少是有备无患,可以为防止全球变暖提供另一种解决思路。“在这方面,我们科学家只是为政治家提供选项,研究地球工程的人其实并不觉得应该这样去做。” 摩尔坦言。
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将获“三赢”
摩尔认为,气候变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打击将是不可预估的。7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即刊发了《北极变化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一文。文章称现阶段人们对北极的关注只集中在开发这一地区可以给人类经济带来多少好处,而没有计算过这一地区变暖后会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
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其中未探明的石油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英国劳埃德银行甚至预测对北极的投资可以在未来10年内获得1000亿美金的收益。但是人们忽略了北极的变化将会带来约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2年全球经济规模约70万亿美元)。
除了经济损失外,由于气温升高、冰层融化,原先冰冻的甲烷(CH4)已经开始泄漏,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强的温室气体。传统的研究认为,每吨甲烷导致全球变暖的威力,仅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但这是以过去百年来分摊计算甲烷作用的结果。
然而,由于甲烷在大气中只停留10年就几乎侦测不到,20年后更是几乎完全消失,因此,将甲烷的温室效应分摊为100年来计算的传统算法,可说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响。“按照最新的计算方法,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当比二氧化碳强72倍。所以,我们一定要阻止甲烷泄漏这一进程!”摩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