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看“行头”——中国服饰百年变化(2)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作者:孙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服装除其防寒遮荫的功能外,还有着强烈的民俗、宗教及政治等多重意义。回首中国服装近百年的流行变迁,我们发现,服装的发展与变革始终与人

     如同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变革一样,服装的变革,也常常是特殊历史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反映。中山装的诞生,一方面成为20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西化的重大转折,反映了中国服饰文化对外来文化成果的成功借鉴与吸收,是中国走向开放、接受现代社会文明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中山装更标志着中国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及封建传统服饰文化的革新和挑战,它与中国的政治革命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以其特有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代表着走向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55—展历程中,不断地涌动着“我的中国心”。
 
     二、旗袍与高跟鞋是女性解放的象征

     中国女性的旗袍,同样曾被誉为中国的“国服”。然而“旗袍”原本却是满清旗人的穿着,《清稗类钞》中记载:“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旗袍是清朝的礼服,早期的旗袍款式朴素而宽大平直,保持了游牧民族的风格,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缎,并在领、襟、袖的边缘用宽边镶滚。辛亥革命以后,旗袍逐渐被汉人妇女所接受。随着北伐成功,1929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了《服制条例》,规定国民男女各两式礼服:蓝袍、黑褂及中山装搭配西式长裤,为男子礼服;蓝衣、黑裙与长及膝与踝之间的旗袍,为女子礼服。这些规定,确定了旗袍在当时妇女衣着中的正装及时髦地位。这一时期,也正是中西服装互相交汇、融合的时期,大批的欧美服装倾销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学生服、西装、连衣裙等一时成为时尚。至上世纪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电影明星摩登打扮的引导,旗袍在原先宽大平直的基础上,吸取欧美服装中曲线的特点,式样有了明显改变。遵循实用、简练、美观、民族化的原则,产生出了改良式旗袍。这种旗袍,能够显示女性丰满、匀称、雍容的身体特点,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后来,随着西方女装盛行短裙的影响,旗袍又一度随之变短,长仅过膝,袖口缩小,滚边变窄,尤其是两侧的开衩,使女性于走动之间显示出忽开忽合、轻盈飘逸及柔和细致的性感美,被誉为“世界服装史上最富魅力的一瞥”。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基本上取消了袖子,并缩短了衣长,减低了领高,使之更加轻便合体。旗袍受外来文化影响,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也从实用走向了审美。

     与旗袍相呼应的,是妇女的高跟鞋。20世纪初,全国出现了女子学堂,倡导女子读书、放足等,这些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桎梏,妇女从中获得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解放,从而促使了妇女服装服饰的改革和发展。随着上流社会的许多妇女进入新式学校读书,新生事物如春风扑面,外国妇女的脚上蹬着漂亮洋气的尖头高跟鞋,让她们十分羡慕。这种能表现出人体之美的高跟鞋,又正好与改良后的旗袍相得益彰,能够充分表现出东方女性婀娜多姿的曲线美。于是,抵制裹脚,保持天足,就成了当时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而穿着西洋高跟鞋和改良后的新式中国旗袍走在马路上,标志着东西方文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绿军装是特殊时期的符号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伟大领袖身穿绿军装,左臂戴一款鲜红的“红卫兵”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检阅亿万“绿色”革命青年的情景,对于当代青年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中年以上的人们,对于此情此景,却还是历历在目。而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无比羡慕的草绿色军帽、军装、军鞋、军挎包、军腰带等等,加之红宝书、红像章和红袖章,组成了中国那个特定时期特殊的革命符号和服饰标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