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的“新年梦想”(2)
辛亥革命网 2014-01-03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徐忠友 查看:
“征梦稿”作者情况不一
《东方杂志》编辑部人员对所有“征梦稿”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其作者的情况和态度不一,具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这些“征梦稿”全部寄自大城市,而且大多集中在沪、宁、平、杭地区,在“征梦稿”作者中,杂志所在地的上海最多,达78人;当时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的南京位列其次,有17人;而大学较多的北平,只有12人,位居第三;与上海相邻近的杭州也算不错,有8人应征;另外,广州有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有2人,武汉、徐州、西安各1人,内地多数地方都没有人写寄“征梦稿”。由此可见,当时沿海和内地一些城市相比,在沿海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知名人士要多一些,人们的思维要活跃一些,文化生活水平也要高一些。
其二,在“征梦稿”作者中,有丰子恺、柳亚子、郁达夫、徐悲鸿、郑振铎、俞平伯、章乃器、周作人、杨杏佛、马相伯、林语堂、夏丏尊、叶圣陶、张申府、朱隐青、陈翰笙、金仲华、张君劢、邹韬奋、宋云彬、李圣五、陶孟和、顾颉刚、周谷城、谢冰莹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知识分子。因为应征者大多是知识分子,从中也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分子是比政治家、军人、资本家那些实际活动家更富于幻想,社会的环境也特许他们能享受“梦的生活”,而且能把他们的“梦的生活”表达出来。
让《东方杂志》主编、也是这次“征梦”活动的主要发起人胡愈之等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没有1人写“征梦稿”,这些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工人及商店职员,应该不至于没有幻想。可是现实对于他们的压迫太大了,整天的体力的疲劳,使他们只能有梦魇,而不能有梦想。即使有一些小小的梦想,他们中多数人也无法用文字描写的能力和闲暇来表达,这也反映了底层劳苦大众当时的艰难处境。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不是虚无的梦想。
其三,在“征梦稿”作者中,35岁以上的中年人占最多数;其次是老年作者,最年长的马相伯先生已94岁;而让人意料之外的是最富青春活力和梦想且文化程度相对高的年轻人却来稿极少,只有3名年轻学生寄来“征梦稿”,这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态,年轻一代对当时的国家现状感到极度失望,且对“征梦”的热情不高,甚至是站在一旁观望,态度是非常冷漠的。
其四,“征梦稿”作者中男性居多,达138人;而女性却少得可怜,仅有4人,这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极低,在事关社会甚至包括在家庭的问题上,少有发言权。
其五,“征梦稿”作者多数人只写一个梦想,也有的写了两三个梦想,最多的是丰子恺,他画了5张漫画,还有1幅封面,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梦想。
“梦想”内容五花八门
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编辑部郑重推出了“新年特大号”(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作为《新年的梦想》特辑。
这期“新年特大号”的封面底色是紫红色的,封面上的漫画出自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之手,这幅画其实也是丰子恺先生一个最大的梦想:画面的背景是浅绿色的,画面中间一个赤膊的少年儿童端坐在一只水盆边上,水盆里放着一只地球仪,边上放着一盒洗涤用的肥皂、一瓶供消毒或洗刷用的“来苏水”。少年儿童手握一把洗衣刷,正用力洗刷着地球仪上中国地图板块上的污垢(包括去除日寇等外敌对中国的占领,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等),寓意画家梦想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中国,这无疑是令人深思和向往之梦。
《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内文用83页的大量篇幅,分别刊发了丰子恺、柳亚子、郁达夫、茅盾、巴金、杨杏佛、徐悲鸿、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周谷城、夏丏尊、楼适夷等142人的244个《新年的梦想》。由于每个人的思维、生活、工作状态特别是社会地位的不一样,所以其梦想有的是相类似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有的对新年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也有的是持观望和期待的,还有的是失望和消极的。因此,这些人的梦想是各式各样的,具体可以分为理想主义的“大同中国梦”、思想进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梦”、比较有趣的“现实讽刺梦”和对现状失望的“无梦之梦”几类。
“大同中国梦”
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是最早给《东方杂志》编辑部寄来“征梦稿”的,他所描绘的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个“社会主义大同世界,一切平等、一切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个梦想让人联想起共产主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罗文干梦想着“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贪钱”,梦想“永远做太平盛世的国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
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姜解生的梦想为“全国人民都住在庄严伟大的公共住宅,他们工作每天只有四小时或六小时。等到全国的电钟放出了上工的声号,他们已一秒钟不差地到达各人群底工作地点。”铁道部一科长吴嵩庆所梦的是“废除军备,国界,种族而臻于大同。”女作家谢冰莹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著名作家郁达夫梦想中的“乌托邦”是“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