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提速:从轿子到电车、汽车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俊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熙熙攘攘的人群,发出吱吱呀呀声的独轮车,偶尔的几个驴车和马车慢慢驶过,有时在某个丝绸店的门口会停着一个大家闺秀的绣花边的轿子,

           熙熙攘攘的人群,发出吱吱呀呀声的独轮车,偶尔的几个驴车和马车慢慢驶过,有时在某个丝绸店的门口会停着一个大家闺秀的绣花边的轿子,旁边蹲坐着两个精干的轿夫。这是19世纪早期中国一个城市街道的场景。轿子、驴车、马车和独轮车是当时经常出现在街道上的交通工具。

  图1:封建时代的中国街道

           清朝时候,条件好的人家出门流行用轿子。轿子是当时人们身份的象征,最为特色。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轿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民间的轿子都是两人抬,而官员按照品级的高低,有四人抬和八人抬的区别,十六人抬则是皇帝和贵族的专权。在清末民初,还流行过一种驮轿或骡轿,前、后各用一匹骡子拉,前方有一人牵马。它多用于山区或乡间崎岖小路。

  图2:骡轿

           除了轿子之外,还有人力的独轮车、平板车,畜力的牛车、马车和骡车等,样式五花八门。这些车子大多用来载货,只是偶尔被替代成了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值得一提的是,独轮车在近代曾经作为运送纺织女工上下班的工具,在上海等大城市一时颇为流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