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那些记忆中的歌声(2)
辛亥革命网 2008-09-22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糊糊 查看:
20世纪80年代 兴起
叶振棠:《万里长城永不倒》(1983年)
1983年内地播放了第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万巷皆空,主题歌随之广为流传,人们根本不了解演唱者姓氏名谁,甚至非广东观众连歌词都听不懂,但举国上下依然有无数人刻意卷着舌头模仿着“晚累蚕岑用八刀,钱累网窝睡套套”的唱腔。此后流行的粤语歌以及模仿秀,论起源都与此不无关联。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1984年)
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张明敏唱红了《我的中国心》,之后《我的中国心》火遍大江南北。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一位香港演员请上内地舞台。大街的商店里反复播放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我的中国心》的旋律渗透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灵。而对于中国内地群众来说,第一次发现原来爱国歌曲还可以用一种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绎--既体现爱国,又体现时髦,何乐而不唱呢?
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
1987年的春晚舞台,成为了这位英俊混血儿人生的转折点。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让费翔成了全国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全民偶像。棱角分明的轮廓,英俊深邃的眸子,灿烂阳光的笑容,高大挺拔的身姿,使万千少女为之着迷。他的经典动作和帅气打扮也吸引了当时众多的年轻人争相模仿。从1986年录制的专辑无人问津到春晚后他的盒带狂销160万盘,这把“火”让费翔着实在内地火了一把。
毛阿敏:《思念》(1988年)
1988年毛阿敏的《思念》登陆春晚,也正是这首《思念》使毛阿敏一举成名。一曲《思念》似一只轻柔的蝴蝶仙子,飞越大江南北,向人们捎去温馨的节日问候。随后,毛阿敏又唱红了《渴望》、《同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义》等十多首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毛阿敏成了中国流行乐坛上一个永远的名字,她的歌传唱不衰,刻骨铭心。
韦唯:《爱的奉献》(1988年)
1988年,韦唯演唱了《爱的奉献》,但真正让韦唯和这首歌红起来的是198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爱的奉献》一播出即深入人心。浅显易懂的歌词,舒缓的旋律,高尚的主题,深情的演唱,春节晚会的覆盖率,所有的因素都促成这首歌一跃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经典。直到今天,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温暖和感动的时候,这首歌的旋律必然响起,呼唤人们心中的爱。